近年以来,印度将自己视为中国的“对手”,热衷于在全球范围与“走出去”的中国能源企业进行竞争,在每一个可能的国际竞标中,与中国对阵叫板。然而。印政府风险评估委员会12月16日未能批准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子公司对尼日利亚海上油田的收购计划,是我们对于印度的胃口究竟有多大?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钱和其“消化”功能到底有多强?等问题不得不重新评估。
2005年12月初,印度国营的石油天然气公司通过其专门从事海外石油勘探开采的全资子公司ONGC Videsh Ltd,以20多亿美元,从南大西洋石油公司竞购尼日利亚位于几内亚湾Akpo深海油气田45%股份,并战胜了所有对手获胜。ONGC认为“这一收购将可以通过增加来自国外的石油供给,以满足印度不断升高的能源需求”。而印度政府风险评估委员会却认为,“这是一项太过巨大的投资,但政府认为其生存发展空间不足”。最后他们以该“投资的回报率看上去并不是十分诱人”为由否决了国营印度石油公司的竞购努力。
众所周知,几内亚湾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800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0%。2001年全球新探明的80亿桶原油中有70亿桶在几内亚湾地区,预计到2007年,仅尼日利亚一国的石油日产量将超过300万桶。到2010年,尼日利亚探明的石油储量可达400亿桶。而尼联邦政府制定能源储量和生产目标是,到2007年实现石油探明储量360亿桶、日产能力400万桶,到2010年实现日产能力450万桶的目标。尽管如此,尼的石油资源仍可开采50年。目前,尼已成为世界第六、非洲第一大原油生产国。
尼日利亚近年来加紧进行石油勘探,1999年尼探明石油储量260亿桶,2001年为320亿桶,2003年共打油井240口,石油储量达340亿桶。据尼联邦政府数据,跨国石油公司1993-2003年间用于石油勘探开发的总投资额达46亿美元,使尼石油储量增加了60亿桶。尼海上石油开发勘探近年来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储量为50亿桶。2000年尼政府提供的22个新开发区块中有18个区块是在海上。海上油田虽开发成本较高,但易采出高品质原油,不会受到尼反政府武装和恐怖分子的骚扰和袭击。
在Akpo项目上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世界上极具深海勘探开发经验的法国道达尔公司,占有该项目24%的股权。该公司在尼的负责人日前宣布,道达尔在尼日利亚海上的两个石油区块——Usan和Akpo发现储量均超过5亿桶,目前正在进行评价钻井。道达尔在Akpo钻探了5口井,井井喷出优质轻油。该区块将在2008年投产,到2012年达到年产1700万吨甚至更高的产能,道达尔对于几内亚湾海底资源充满信心。几内亚湾地区石油品种多,品质优。几内亚湾石油多为浅层石油,且品种多达40多种,大多属于低硫的高品质石油,开发及提炼成本较低,易于提炼成为汽车燃料。随着石油开采技术不断发展,这里的海洋钻井已深达2438多米。
由此看来,印度政府未能批准ONGC收购尼日利亚油田的计划的真实原因并非是因为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并不诱人”,而是印度为竞争收购这一项目的承诺过多、过大,以至于大大超出印度政府的实际承受能力。据路透社报道,印度ONGC公司为与尼日利亚政府签订一项巨额合同,承诺向这个非洲最大产油国投资60亿美元,以换取该国两个日产量预计在65万桶的深水区块25年的开发权。这些投资将用于尼日利亚的电力、铁路、炼油和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协议,印度将在尼日利亚投资兴建一个独立的燃煤火力发电厂,以及一条连接南部产油区哈科特港和北部第二大城市卡诺全长1000公里的铁路。
尽管印度近几年经济有的长足发展,但是印度仍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中国也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但人均GDP是印度的三倍,而印度GDP总值不到中国的1/4(见附表)。印度的基础设施目前需要大量投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如若将资金大量用于与中国争夺油源,国内建设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到2005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接近9000亿美元,加之中国政府通过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控制的资产市值规模达8000亿美元,其中在境外上市的国家控股企业市值就高达5000亿美元,至少随时可以变现的优质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此外,中国每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规模比印度多出十几倍。即便如此,为维持自身建设,中国对于资金的使用非常谨慎。中国政府在国有企业对外竞标中严格遵守商业规则,决不轻易对外国政府随便承诺,也不会轻易为国有企业的承诺买单。印度国有企业这样随意许诺,然后又出尔反尔,甚至政府官员出面将全球公认的优质资源说成是“投资回报有问题”,以贬低别人的资源来掩盖自己的尴尬,这势必对于印度今后的国际竞争形象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与中国竞争,印度还存在另外三个明显弱势。一个是银行储蓄率低于中国。据央行最新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已超过13万亿元,储蓄率居全球第二,超过40%,而印度只有24%。中国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大型国有企业在全球发展,使企业可以完全不依靠政府资金置身于各种有价值的投资发展项目中。不仅于此,中国企业还可以获得国际银团的联合支持,最典型的案例是中海油在很短的时间,组织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和高盛、摩根等国际著名投资银行的资金支持,以185亿美元全现金模式收购优尼科。如果不是美国国会随意践踏他们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不要说是雪佛龙,就是再大规模的公司也难以应对中国国际上市企业与如饥似渴寻求贷款机遇的中国商业银行及同盟银团组成的竞争团队;另一个是印度自身廉价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是依靠自身较为廉价的能源支撑的,只有6%的能源依靠进口,其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虽然高达40%,但比印度的70%要低。特别是国内能源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使中国能源企业可以有效“消化”价格较高的海外石油资源。也就是说,中国在保持巨大胃口的同时,并拥有足够的消化能力和资金后盾。印度无论是能源胃口、资金和消化能力在短期内还不可能超越中国;第三是印度的官僚主义。印度石油公司是国营企业,它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政府本应该了如指掌,不应该等到竞标成功了再予以否定,使企业陷入被动。而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少地干预企业的经营,但在关键的项目会上下齐心,步调一致,企业不会拿国家信誉当赌注,政府也不会将国有企业陷于不义。
印度在自身发展中盲目将中国作为竞争对手,虽说败多胜少,近几个月以来,印度石油公司在竞购阿哥拉、厄瓜多尔和哈萨克斯坦等油气资产时都输给了中国;但由于印度的竞争,也确实增加了中国的竞购成本。印度也在竞争中,为自己带来了更大的代价和麻烦。印度对于石油的需求在一次能源中占31.75%,中国仅22.26%,印度比中国高出42.63%,而且印度石油的对外依存比中国高75%。如果进口石油成本增加,对于印度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大于中国。而印度经济正在起步阶段,比中国经济更加脆弱,承受风险的能力难以与中国相比,这种不理智的竞争至今并没有给印度带来任何实际利益。
中国和印度同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中国和印度的能源需求由于是全球最大的“边际需求”,对于边际价格的影响最为敏感,成为华尔街对冲基金炒作的主要对象,也自然而然地直接影响着全球的能源价格。对于在全球利益格局中已经拥有一席之地的每一个国家,当然都希望中国和印度先拼个你死我活,以减轻对于他们既得利益的影响。而中国和印度如果希望降低发展代价,就必须协调合作,共同积极参与全球石油的勘探开发,通过增加全球的能源供应来保障自身的石油需求和发展空间,必须避免成为别人的“角斗士”。
所幸的是,中国与印度的能源合作正在被两国政府和企业所认识,最近,中石油和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将成立一个各占 50% 股权的合资公司,联合从加拿大石油公司以5.76 亿美元收购叙利亚艾尔-福瑞特石油公司 38% 的股权,双方将共同拥有大约每年 300 多万吨石油的权益产量。在叙利亚这个美国人视为异己分子的国家里,为了共同的利益和投资安全,中印终于走出了合作发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