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28日宣布,决定自2013年7月10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此次调整后,天然气平均门站价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
“此次调价的幅度并不算大,也没有涉及居民用天然气,但意义重大。其意义就在于向建立一个新的符合市场化取向的价格机制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说。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场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为最终实现天然气价格完全市场化奠定基础。据了解,这一过渡阶段预计为三年。
此次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将天然气分为存量气和增量气。存量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价幅度最高不超过0.4元,其中,化肥用气最高不超过0.25元。增量气门站价格按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石油气)价格的85%确定。
其中,存量气是指2012年实际使用的天然气数量,增量气是新增加的天然气数量。2013年调价涉及的存量气数量为1120亿立方米,增量气数量预计为110亿立方米,两者的比重分别为91%和9%。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并分别定价,主要是有利于尽快建立天然气价格新机制,并充分释放市场信号,有利于下游用户合理有效利用天然气资源。同时,存量气价格分步调整,对现有用户影响较小;以增量气带动存量气价格调整,有利于降低方案实施的难度和阻力,保障平稳实施。
此次实行门站价格的范围为国产陆上天然气、进口管道天然气、为鼓励非常规天然气发展,2011年已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以及液化天然气气源价格。
随着中国对天然气需求的不断上升,天然气价格的改革愈加迫切。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27%。而由于进口气价格高于国内天然气销售价格造成的价格“倒挂”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此次调价前,中国天然气出厂价格比中亚进口天然气到岸完税价格每立方米低1.5元,而持续了十余年的中俄天然气进口谈判也主要由于价格分歧迟迟未能取得突破。“这既不利于扩大进口天然气,也无法激励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投资者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的积极性。”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不大量生产和消费天然气,就谈不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科学发展。但一方面天然气价格改革滞后导致目前天然气开发和进口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过低的天然气价格虽然短期内有利于促进天然气的推广应用,但从长期来看,会造成天然气的盲目发展,扩大供求矛盾。
此次调价中,中国将天然气价格管理由出厂环节调整为门站环节,并对门站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即最高限价管理,由供需双方在国家规定的价格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价格。
对此,王震表示,这是为了适应中国目前多气源、管道网络已初步形成的形势变化。实现不同气源、不同管道运输距离之间的竞争,更加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各方利益的平衡。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居民用气价格不作调整,不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也不会对价格总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对下游行业而言,天然气价格调整后,与使用可替代能源相比,天然气仍具有竞争优势。
据了解,调价后化肥行业气制尿素与煤制尿素的生产成本基本持平。而在出租车行业,气价调整后,车用气价格相当于汽油价格的60%左右,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对于未来居民用气价格的调整,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会充分考虑价格改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如果今后居民用气价格调整,方向可能是采取阶梯价格的方式,既保证老百姓基本生活的稳定,同时对超过基本需求的部分,按照市场定价,来合理引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