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28日正式发布通知,从2013年7月10日起,调整非居民天然气价格。调整后,全国天然气平均门站价格从每立方米1.69元上升到1.95元,上涨幅度为0.26元。业内人士认为,在市场化改革基本思路的前提下,从两广试点的区域性所有用户价格改革,向全国性行业用户价格改革迈进,天然气价格进一步纵深改革。
气价改革换角度 从区域试点向行业迈进
从28日公布的天然气价格方案可以看出,本次天然气价格调整是在两广试点基础上的二度攻坚,门站价格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新增了角度,拓宽了思路。
2011年12月底推出的广东、广西天然气试点改革,最大的突破是明确了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的定价办法,即将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选取计价基准点和可替代能源品种,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机制,明确了定价公式。同时,首次提出了计价基准点价格和门站价格的概念。
中国石油大学董秀成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价格调整重点是门站价格,实现了增量与存量的区别。尽管门站价格的确定按照存量、增量、不同行业的权重进行计算,但从门站到终端行业用户究竟如何定价,原则上由地方燃气公司具体执行。作价方法也有很多种,可以将增量存量气综合作价,也可以两者分别作价,但不同行业用户的价格肯定还需按照发改委的指导价格执行。
金凯讯石化财经总经理张魁宽认为,这次价格调整从操作层面上转换了角度,拓展了思路。与两广试点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价改由区域性改革向全国范围内的行业性改革迈进,两广试点改革涉及所有行业、所有用户、所有气量,本次改革是全国性的,但区分行业、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是在目前条件下的最合适、最恰当的选择。
价格调整有保有压 稳妥推进留余地
本次天然气价格调整,全国平均门站价格每立方米由1.69元上调到1.95元,涨幅为0.26元。尽管总体涨幅较大,但不同用户、不同行业价格调整的幅度差别明显,有保有压利于价格改革的稳妥推进和天然气上下游行业的协同发展。此外,对增量气门站价格按照可替代能源价格85%的水平确定,略低于两广试点的可替代能源90%的标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是大势所趋。本次价改没有涉及居民用天然气,保证了居民用天然气不受影响。虽然增量气数量在天然气消费量中的比重只有9%,但是增量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直接挂钩实现基本到位,为我国未来天然气价格改革传递了信号和方向。
据有关专家介绍,本次全国平均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上涨0.26元,具体而言,存量气的平均门站价格上涨了0.18元,增量气每立方米对全国平均门站价格上涨的贡献是0.08元。但与现有存量气门站价格相比,增量气价格涨幅应该超过30%。不过,由于涉及涨价的存量气为1120亿立方米,增量气大致仅为110亿立方米,在天然气需求量中的比重分别为91%和9%,所以对市场的冲击不会太大。
形势倒逼价改 天然气完全市场化仍需时日
从两广试点到川渝地区天然气综合作价,再到本次全国性非居民天然气价格的普遍上调,气价改革两年迈出三大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层对两广天然气价格改革总体思路已经认可。
从2000年到2012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年均增幅17.7%,远高于年均产量增长率13.3%,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30%。由于我国天然气价格长期过低,天然气进口价格倒挂严重,供需形势日益严峻。但是,业内专家普遍表示,我国天然气价格要实现完全市场化尚需时日。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大地认为,现在我国天然气市场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供应。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解决环保问题、解决替代能源比价关系问题、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其基本条件就是供应要跟上,否则一切免谈。而不解决气价问题,就不能解决供应紧张问题,不能增加天然气的供应。
周大地表示,由于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从开采、管输到燃气配送都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天然气价格要实现完全市场化还有很长路要走。
董秀成教授表示,本次价格调整后,存量气和增量气的价差较大。由于新增需求上升很快,如果这一价差持续时间过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中的不同用户之间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成本差别,因此,存量气与增量气价差较大的局面不会持续太长。
记者从有关人士处了解到,存量气与增量气价差估计在3年左右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