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呼吁通过谈判解决中欧贸易争端,特别是近期备受关注的中欧光伏产品贸易摩擦。而中欧以价格承诺为框架的第二轮谈判也于23日开启,双方力求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
因反倾销税率仍存不确定性,欧洲客户持谨慎预期,多家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订单荒”。业内专家表示,面对还不明朗的未来之路,企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应主动危中寻机,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市场。
中欧光伏争端有望“和谈”
6月2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会见参加第四届国际资本会议的中国企业家时表示,中欧之间的贸易分歧应该通过协商来解决,中欧有必要为促进双方企业相互投资创造良好条件。
几乎同一时间,中欧双方就光伏争端达成初步“和谈”意愿,并于23日启动了以价格承诺协议为框架的谈判。
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中欧双方均有意愿和诚意通过价格承诺谈判妥善解决光伏争端,希望早日达成利益均衡、合理合规、双方均可接受的价格承诺协议。
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也表示,中欧双方正在就价格承诺有关问题进行磋商,欧方真诚希望以友好的方式尽快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价格承诺谈判”是指中方承诺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不低于某个最低价格,并设定具体时间期限;同时,中方承诺将每年出口至欧洲的组件限定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而作为交换,欧盟将不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
就在一个月前,欧方还直接回绝了中方业界提出的价格承诺谈判方案,导致首轮谈判破裂,并执意做出征收11.8%临时反倾销税的初裁判决。而此次中欧经贸混委会吹来的这股和缓之风,多少给剑拔弩张的中欧贸易关系降了降温。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现在中欧能够坐下来谈,表明中国政府的努力有了一定成效,有利于国内光伏价格系统的维护。但是,中欧对具体的限定价格还有分歧,欧洲方面仍存诸多变数,谈判仍有破裂的可能,在最终谈判方案还没下来之前,企业的这根神经不能放松。
价格承诺谈判牵动企业生命线
6月4日,欧委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征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并同时决定,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由于税率的不确定性,不少企业都表示,考虑到可能的税率上浮,企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订单荒”。东莞南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姚文杰表示,到今年7月上旬,公司的订单都还比较多,工厂的开工率几近饱和,因为欧洲客户对8月的裁定持谨慎态度,他们希望在此之前下单交易,也正因为此,我们几乎没有收到8月份之后的订单。如今和谈有望,我们希望得到好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的价格承诺谈判包含中方承诺的最低价格限制和出口数量限制,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如果和谈顺利,仅是价格限制,对企业的影响有限,关键在于出口配额,这无异于再度缩紧了中国企业对欧洲市场的进入口径。
出口配额一旦实施,还将可能引发国内企业的配额“争夺战”。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光伏业务部副总经理梁俊民担忧地对记者说,一旦给定了配额,国内的企业将会为之“打架”,结果很可能就是大企业分到绝大部分“蛋糕”,没有参与调查的中小企业没有配额,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存,这时候,欧洲市场就不得不放弃了。
“欧洲是光伏第一大市场,中欧此次谈判至关重要,谈判结果也将成为新兴市场的参考依据。”姚文杰说,如果谈判不成功,新兴市场很可能跟风行动“双反”,这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好事。
光伏“寒冬”还有多远?
中欧价格承诺谈判的表态释放出积极信号,广东省光伏产业联盟朱薇桦表示,一定能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就看付出的代价是高是低,除了价格和数量限制的程度可谈之外,中国提出对欧葡萄酒等产品的双反反制措施,也可能是谈判的筹码之一。
然而,目前的中欧谈判前景还似“雾里看花”,仍不明朗,想要达成最终的解决方案也并非易事,国内光伏的“寒冬”还将持续,企业的发展依旧长路漫漫、任重道远。
不少企业已经行动,在新兴市场大展拳脚了。对此,有业内分析人士提醒,对待新兴市场,需理性谨慎。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认为,新兴市场无法短期内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他们对光伏组件需求量不高,未来增长的潜力不大,加之他们的投资回报意识并不清晰,仍处于盲目追求新能源阶段,稍微冷静,市场就会萎缩。
事实上,包括欧洲在内的国外市场仍有“机”可寻,中国企业应该危中寻机,通过多种渠道打通市场。“现在企业第三方国家代工的成本相比国内,大约增加10%,如果关税高于这部分代工成本的增加,企业也可以通过代工方式进入欧洲市场。”朱薇桦说。
卓创资讯能源分析师李祾譞也表示,目前,中国厂商在欧洲的经营模式已不是消化自身庞大的电池片和组件产能,而是要在欧洲市场加速建立自身的品牌能见度,如同欧美、日本等国透过自身的品牌形象销售产品,制造环节则交给其他不受关税影响的地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