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的刘总说,一些大企业为抢市场份额不断压价,我想恐怕华锐也是其中之一。”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党慧的话音刚落,偌大的会议厅里已是一片笑声和掌声。这是6月19日至21日召开的2013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大会高峰论坛上的一幕。在现场,类似的尖锐评价和激烈辩论比比皆是。
记者采访发现,作为国内唯一的海上风电专业展会,今年的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大会参展商、观众皆寥寥,再度印证了这一新兴产业的低迷。然而大会的论坛依旧火热,可以用“精彩”来形容。相比前几届,专家、学者和企业老总们的案例、数据更为丰富,观点更加冷静。资深人士指出,近两年的观望之后,海上风电业界终于开始集体反思,剖析产业数年间从热转冷的诸多因素,寻找理性、可持续发展之路。
低迷中的观望
今年的海上风电展只有一个展厅,而去年的展会有三个展厅,甚至前年也有两个展厅。据记者观察,参展商总数仅六七十家,其中十余家还是风电专业媒体。除了华锐、上海电气等少数几家大型装备制造商的展位仍较大以外,大部分企业的展位面积都较前两年明显缩水,很多大型风电企业并未参展。现场观众不多,相当部分还是风电配套厂商的销售人员,展厅显得空荡冷清。
这一场景无疑真实反映了国内海上风电产业的现状。2009年起,国家能源局开始推动海上风电开发。我省成为率先大规模开发的省份,2010年上半年的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100万千瓦4个项目全部位于盐城沿海。当时计划特许权项目两年内建成,然而迄今仍无一个项目开始建设。近三年来,全国已建成或建设中的海上风电场装机容量仅不到40万千瓦。而根据我国风电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应达到500万千瓦!风电场迟迟不开工,装备商拿不到订单或无法生产,上游配套商、下游安装商也就无米下锅,整个产业链趋于停滞。中小企业被迫逐渐退出,这一新能源市场已悄悄成为“巨头”们央企、地方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的游戏场。
集体反思
今年海上风电大会的论坛会场,服务员不停地添加座位,不同肤色的听众依然站满后排。显然,置身“深秋”,业内人士开始反思。譬如,国内海上风电产业迅速由热转冷的根本原因何在?
最根本因素当然是国家政策导向,各家企业对此直言不讳。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的“低价中标”模式致使中标价偏低;风电场总体规划中能源、海洋部门衔接不够,致使前期规划不够成熟。
企业也在痛苦地自我反思。上海电气副总经理刘琦经历了这一行业的狂飙突进。他直言,“当前的低迷,整机制造商要付很大责任!”前几年市场高速膨胀,进入的企业鱼龙混杂,很多企业不顾品质,一味压价抢市场。他呼吁,整机商必须恢复理性发展。他同时指出,包括海上风机采购在内,开发商一直坚持“低价”策略,不注重品质,直到风机即将超过保修期、维护成本大幅上升才开始慌张,其责任也不可推卸。
作为国内最大开发商的代表,江苏海上龙源副总经理高宏飙坦言,江苏海上龙源早期确曾有过“冲动”,对开发环境、建设难度、政策因素考虑不足,导致当前问题不断出现,阻碍重重。眼下动作放缓,其实也是因为有了教训,变得谨慎了。此外,国内装备质量仍需提高,需更加重视海上风电装备的可靠性,而不能只看价格。
政策亟待调整
实际上,会上几乎所有的企业仍然认为,中国海上风电市场仍在向前发展,潜力巨大,但回暖仍需两到三年。因此,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在为未来做积极准备。在此过程中,海内外企业在加速重组德国西门子在华业务已并入上海电气;大型企业在扩大产能明阳如东基地已初具1吉瓦海上风机的产能。不过,国家的海上风电政策,尤其是补贴电价政策如何调整,依然是专家和企业老总们争论的焦点。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参与了制订江苏海上风电规划的全过程。该院新能源院副院长戚海峰认为,政策是这一行业的命脉。整个行业都在期待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各家企业均提出彻底改变“低价中标”的招标模式。
明阳风电集团总裁助理杨璞建议,国家应考虑价格之外的其他补助方式,支持开发商消化成本。否则,在现有装备水平下,海上风电场建设步伐很可能还将继续漫长的“冰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