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刘征奇对华锐的未来满怀信心,但其所面临的挑战或许也才刚刚开始。
华锐风电步入多事之秋,继爆出虚增利润丑闻、董事长闪辞事件之后,再次登上负面新闻的榜单。
5月29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依据《证券法》有关规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接连爆丑的背后是华锐持续下滑的经营业绩,2013年第一季报显示,华锐风电营业收入为6.84亿元,比上期减少40.98%;第一季度亏损额高达2 .4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了968.86%。在过去的2012年全年,华锐总亏损额达到了5 .83亿元,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了197.31%。
糟糕的局面下,韩俊良、尉文渊先后离开。高管层的频繁变动,给这家深陷泥潭的企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新任总裁刘征奇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称,今年行业肯定会好转,从华锐风电的生产状况、订单状况综合来看,是充满信心的。下一步华锐将继续拓展多元化经营,把一些原来的采购件转化为自己生产,扩大上游产业链,同时也将进入服务行业。
在刘征奇之前,韩俊良、尉文渊分别从扩张和保守两条路上带领华锐做了多番尝试,但都没有成为华锐真正的救赎者,排除外界业内因素,华锐前面的路究竟该怎么走,谁才能真正带领华锐走出泥潭?
韩俊良功过
华锐风电能够发展成为国内风电行业的巨头,创业者韩俊良功不可没。2004年,身为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韩俊良看到了风电制造业的机会,并萌生了创办一家市场化风机企业的想法。他设想的发展路径是,借助大连重工拥有的制造业优势,从国外引进风机技术,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整合各种资源以较高起点进入风电整机制造业。
韩俊良成功了。在其富有先见性地买下德国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之后,大连重工完成了1.5兆瓦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在起步阶段抢占了兆瓦级风电市场制高点。韩俊良因此被称成为中国风电机组大型化、国产化、规模化最重要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之后的故事众人耳熟能详,具有一定先行优势的华锐风电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攻城略地,一路狂奔。2008年超越金风科技成为中国风电制造业老大,2010年跃居全球行业第二,占据11.1%的全球市场。2011年初,华锐更是以创主板市场最高纪录的每股90元发行价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总市值达到900亿元的风电设备生产商,创造了中国企业史上的财富奇迹。
上市之日也是没落之始。沉浸在喜悦中的韩俊良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整个产业的风向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华锐开始厄运连连,此后的两年中,业绩迅速翻天覆地地变脸,直至迎来巨亏。
有业内人士将此原因归结为,韩俊良的管理能力不能适应通过IPO超募巨额资金后新形势下企业的迅速扩张所致。实际上,全球的经济形势和风电行业盲目扩展导致的产能过剩也成为华锐业绩下滑的主因,显然韩俊良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眼看着华锐股价从90元高台跳水到10元以下,投资者坐不住了。2012年8月25日,华锐发布半年报3天后,韩俊良辞去总裁职务,董事会选举尉文渊为代理总裁。
业绩并没有因为韩俊良的辞职而改变,反而爆出更大的丑闻。2013年3月7日,华锐公告称,公司自查发现2011年年报中的净利润有误,比实际利润多报了1.68亿元。
同样是3天以后,韩俊良提交书面辞职书,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同时辞去除公司董事以外兼任的公司及各子公司的其他职务。韩俊良的离开被外界认为是一种必然,因为他需要为华锐风电的重大经营失误和财务丑闻承担责任。
自此,华锐彻底告别韩俊良时代。
华锐风电的成功是韩俊良的成功,但华锐的没落却是多方面的。新任总裁刘征奇答复记者采访时称,韩俊良的去职属于公司正常的换届。不过他同时也承认,风电行业的形势变化了,需要一些新的思路和变革方式。
韩俊良离开后,尉文渊出任华锐董事长。
尉文渊折翼
韩俊良辞职后,有“上海滩证券三大猛人之一”之称的尉文渊从代理总裁开始全面接管华锐风电。尉文渊的到来给华锐甚至整个资本市场带来很大的期待,多方认为他可能重振华锐。
诚然,华锐风电可以说是尉文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尉文渊占85%股权的西藏新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华锐风电11.67%的股权,正因为如此,其身价一度暴增至80亿元。
但尉文渊的投资成功并不等于华锐风电的成功。
从担任代理总裁开始,尉文渊就开启了“由内及外”的清理工作。上台后的第一步改革就是为公司瘦身,实施放假减薪、部门重组与组织结构优化等,关闭了南通、酒泉等几家效益不好的子公司,先后成立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北四家区域子公司,要求其自负盈亏并成立了负责投资业务的专业化公司和国际公司。这一系列的改革一度使公司陷入“被放假”的风波中。
在外部,尉文渊拓展市场空间,寻找华锐新业务增长点,向整个风电产业经营的方向进行转化,推动开展风场投资经营的业务。重点挖掘本区域内各类客户资源;大力强化海外市场销售工作,将中东欧及南美市场作为突破重点。
然而,尉文渊的这一系列举措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今年第一季度,华锐的业绩更加难看。担任董事长2个月零4天后,尉文渊去职。
外界认为,华锐高管和各机构投资者被锁定的股权,在2014年后方能陆续解禁。无论出身何处,改善公司业绩,提振公司股价,是各方共同的利益诉求。尉文渊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改革导致了机构投资者“大连重工系”的不满,最终迫使尉文渊去职。
随后的事情更加离奇,尉文渊离职后15天,中国证监会对华锐进行立案调查,一时间各种猜测蜂拥而来,有人称为避风头,有人称准备套现。对此,刘征奇的回应是,尉文渊对华锐风电内部调整和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大框架已经完成了,以后需要在此基础上去完善和梳理具体操作的办法。
而对于尉文渊短短几个月的工作,刘征奇评价说,在外部市场不好,行业遇到冬天的时候尉总来到华锐风电。这段时间,外部市场没有太大起色,不可能像前几年一样有那么多的订单。尉文渊在华锐风电工作了8个月的时间,着重从内部管理上挖潜力,在结构的调整、成本的控制、管理的精细化、经营的多元化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刘征奇的难题
年轻新人接棒。就在尉文渊辞去董事、董事长、代理总裁等一切职务的当天。
王原被董事会选举为公司董事长,同时聘任刘征奇为公司总裁。这距离韩俊良辞职,仅仅2个月零4天。这一现象也被外界解读为“大重系”的逆袭。公开资料显示,王原和刘征奇,都曾得到韩俊良的提携。王原此前担任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征奇则从2006年2月至今一直担任华锐副总裁。
对于突然的人事再调整,刘征奇解释称:“当时,华锐风电董事会任命尉文渊为总裁,他对公司未来发展也还是有自己的考虑。毕竟华锐风电作为业内龙头企业,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在行业里沉淀。所以这一次,不管是从董事会的角度,还是从公司的长远发展考虑,都是想把一些相对年轻的、有职业背景的人提拔上来,锻炼一下。”
言外之意,在华锐有7年工作经历的王原、刘征奇就是有职业背景的年轻人。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里,显然当下的华锐情况并不比韩俊良、尉文渊时代好多少,甚至有可能更糟糕。
华锐怎么办?王、刘二人怎么办?股东盯着,员工盯着,社会各界和媒体都在盯着。刘征奇在接受采访时反而显得有条不紊:“首先,还是要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二,我们还要保证企业的运行质量。第三,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提高竞争力。第四,保持多元化的经营思路。”
现实是,除财务表现堪忧外,以往最让华锐骄傲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减。2012年华锐新增装机容量由2010年的全国第一跌至第三,市场份额仅为9.3%,大幅落后于竞争对手。
这种局面下,华锐的多元化显然成为企业复兴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华锐最大的竞争对手金风科技,旗下设有风电服务、风场开发等子公司。2012年,金风科技实现风电服务收入4亿元,较2011年增长6.87%。同年,金风科技经营的风电项目实现发电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82.91%。
刘征奇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短板。“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华锐风电原来单纯地做整机的渠道,现在我们把一些原来的采购件转化为自己来生产,扩大企业上游产业链,同时我们也在进入服务行业。在风电厂开发领域,公司在快速发展时期获得了一些风电厂资源。行业形势发展不太好的时候,我们也有意识地储备了一些资源。今年市场好转后,很多项目可以报批和实施了,因此还是有一些优势的。现在我们在华东、西北、内蒙、东北、华北都有很多资源,今年就会开始建设一批项目。但我们的主业还是风机,不管是经营风机,还是多元化产业,目的还是要把企业的经营质量提高,效益上有保证。”刘征奇说。
对此,一位熟悉华锐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锐风电初期装的兆瓦级风机运行了一段时间后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是华锐很快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改正,赢得了部分客户。由于华锐的总体装机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未来几年国内大部分风机的质保期都将结束,风机服务、风场投资等领域,会成为华锐多元化战略最可行的选择。
无疑,这对华锐当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是个巨大的考验,刘征奇所面临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面对华锐大量的负面评价,刘征奇坦然地将其描述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的问题。显然,其对于华锐的未来还是满怀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