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心商业区一间中西合璧风格的办公室里,王刚(化名)正在和几位来访的客人洽谈业务。他是一家去年底成立的煤炭进口公司的董事长。从事贸易多年后,煤炭进口是王刚找到的新的创富机会,他为此投入了大笔资金。
煤炭进口贸易近几年成了一项热门生意。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煤炭需求,国内煤炭价格水涨船高。贸易商们将价格更低的国际煤炭进口到国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利润。自从2009年中国从煤炭出口大国变成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更是高达2.9亿吨,总价值接近2000亿元,大量的民营企业借此崛起。
不过,王刚的进入时机实在欠佳。2012年底,当中国进口煤炭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峰的时候,全球及国内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却在走向终结。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应用降低了全球对煤炭的需求,煤炭价格进入下降周期。在国内,截至5月15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报收612元/吨,创下三年新低。
“现在的行情比一季度更差了。国内煤炭这两个月又在降,导致原本很多谈好的项目,因为价格下降没法做了。”王刚的助理告诉《中国企业家》。
新进者难有斩获,老牌企业亦是步履维艰,包括亚太能源、秦发集团、大优公司、飞马国际等在内的民营煤炭贸易企业业务一度停滞。由于需求疲弱,大量的进口煤炭在港口积压。
但王刚的公司仍在坚持,煤炭进口领域的暴富故事一直激励着他。广东亚太能源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家作风低调的民营企业六七年前的煤炭进口量尚在300万-400万吨,而其2012年的进口量已达2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进口商,这意味着超过100亿元的销售收入。今年4月下旬,亚太能源的老掌门人林吉旺与世长辞。在他逝世后的唁电名录中,不但有中国的电力央企,越南煤炭总公司等国外能源巨头也赫然在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实际上,煤炭贸易商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已经是中国煤炭行业不可忽视的角色。凭借低价煤炭,过去几年,贸易商们已经改变了长期僵化的煤电行业格局,对国内煤炭企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加速了煤炭价格的下跌。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采购煤炭正变得越来越自由。一些电力央企已将煤炭的采购权充分下放到了旗下的电厂。在这些电厂看来,满足排放标准的前提下,煤炭价格成本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什么煤便宜我们就买什么。”南方某电力央企下属电厂的负责人告诉本刊,该电厂使用进口煤最多时超过50%,而这只是一个平均水准,广东有的电厂已是100%使用进口煤。这一趋势已从南方向全中国渗透,山西、内蒙的煤炭厂商愈发感受到了产自蒙古、俄罗斯等地煤炭的威胁。
今年一季度,由于需求下滑和进口煤炭的替代,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多数在去年的低迷状态下出现进一步的利润下降,兖州煤业、盘江股份等公司的利润甚至下跌近八成。
相比而言,尽管利润日渐微薄,2013年第一季度,煤炭进口仍继续高歌猛进,同比增长超过30%,达到8000万吨。“去年11月煤炭价格并轨(注:取消重点电煤和市场煤的区别)以后,电力企业增加了煤炭进口量,希望在与国内煤炭企业谈判时手中握有更多筹码。”一位煤炭商贸圈人士解释说。
这种凶猛的势头让国内煤炭企业如坐针毡。4月中旬,煤炭工业协会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国内煤炭企业集体呼吁限制煤炭进口甚至提高进口关税,以拯救正在渐行渐远的“黄金岁月”。
关税是煤炭贸易商的一把杀手锏。中国从2005年开始不断下调煤炭进口关税税率,直到2008年,所有煤炭进口关税暂定税率均降为零。这使得不同品种的进口煤炭价格从彼时起每吨下降了十数元至数十元不等。再算上本来低于国内煤炭的价差,金融危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亚太区域等地运到广东等南方地区港口的煤炭,每吨比国内煤炭经常便宜100元以上。这意味着高达20%、30%的毛利率。即使运到北方的秦皇岛等港口,这些来自南洋的进口煤炭也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面对汹涌的进口煤炭,是堵还是疏?现在看,政策的调整已经在所难免。5月,国家能源局拟定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在业界征求意见。该文件对进口煤提出了严苛限制条件,试图对4544大卡以下,灰分超过25%,含硫量超过1%的低卡高硫煤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
“4544大卡”是对煤炭热值划定的门槛,即每千克燃烧热值在此之下的煤炭可能将被禁止入境。“4544大卡”的条件限制住了来自印尼和越南的褐煤。含硫量超过1%的煤炭则主要是从美国进口,这也是新的煤炭进口来源地。对这类“次等煤”限制进口的逻辑在于,这些低价低质的进口煤涌入国内市场,造成了国内煤炭价格下跌的巨大压力。目前,“次等煤”占据进口总量的30%左右,接近1亿吨。如果限制方案得到通过,国内煤炭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可以稍稍得到缓解。
当然,“次等煤”的污染因素更是被人诟病。很多人以“劣币驱逐良币”的视角看待进口煤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他们认为严重的硫排放等环境污染将随之而来。不过,煤炭贸易专家、北京长贸咨询公司董事长黄腾认为,政府应该只是监督排放,而不监督使用。“企业爱用什么煤就用什么煤,”黄腾说,“只要达到排放标准就行。”
限制性进口方案是国内煤炭企业面对进口煤压力之后的一次反击。“煤炭企业最近经常在发改委等部门活动,寻求有利的政策支持。”黄腾表示,过去的“黄金十年”里,它们过惯了好日子,眼下则必须阻挠冲击原有利益格局的挑战者。
这会给强劲的煤炭进口行情划上一个句号吗?参与者并不这样认为。“如果真限制进口‘次等煤’,我们就转做高质量煤进口。”前述煤炭贸易圈人士似乎反应激烈,但又透着满不在乎的神情。
另一方面,国内煤炭企业还远没有到需要求助贸易保护措施的时候,它们的利润只是相比从前出现缩减,但依然高企。根据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的统计,一季度煤炭产业实现的利润总额达到680.9亿元。按照2012年全年36.6亿吨煤炭产量粗略估计,国内企业每吨煤炭实现的利润达到70元。
事实上,包括神华在内的煤炭巨头都对试图限制进口“次等煤”的做法持不同意见。这家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对进口煤的参与也越来越深,其去年的进口量达到了2000万吨。民营贸易商也会积极地寻找机会。“反正我们的机制很灵活,有什么不能做呢?”前述煤炭商贸圈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