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旷日持久的中欧光伏巅峰对决将迎来摊牌的一刻。按照既定日程,我国对欧盟多晶硅“双反”初裁在即,而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初裁也将发布。另有消息称,欧委会对华光伏反补贴调查也已完成,下月将向成员国提交报告并进入投票程序。如无意外,“双反”将接踵砸向中国光伏企业,正应了那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另一方面,千呼万唤的光伏新政临盘在即却遭遇难产,业者的不满与失望正与日俱增;有道是“好事多磨”,有传闻称新政将在本月正式推出,电价和补贴标准将有适当提升。对于中国光伏业而言,这个6月可谓冰火两重天。
博弈反补贴:中国与欧盟的又一场硬仗
本周,欧盟委员会将公布对华光伏反倾销初裁结果。当前有三种可能:一是欧委会宣布征税,则中欧贸易战的开打将无可避免,很多中国光伏企业将在欧盟市场迎来灭顶之灾;二是欧委会顾及逾半数成员国的反对,宣布推迟做出初裁;还有一种情况,即宣布征税决定,但是暂不实施。
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指望欧委会主动妥协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尽管面对18个成员国的反对票,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依然不改初衷,在抛出“中国施压论” 的同时,还在加紧游说那些“不坚定”的成员国,以期在反倾销终裁中扳回一城。其实,早在5月下旬的投票前,欧委会就已经放出狠话,在对华光伏“双反”案上将“独立做出决策”,一条道走到黑。何况,为了保证其后续针对中国通信设备等领域的更多“双反”调查能够推进,欧委会也势必要拿中国光伏来杀鸡儆猴。
作为“双反”的另一只靴子,欧委会对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反补贴调查取证也已经完成,下月中旬将形成调查报告,向成员国披露并进入投票程序,而反补贴初裁结果预计在8月初公布。以欧委会的秉性来看,可以想见,在这一轮反补贴意向投票前后肯定会无所不用其极,急于挽回前一轮投票中所丢的颜面。因此,围绕反补贴议题,中国游说、争取欧盟成员国支持的难度可能会更大,与欧委会之间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值得警惕的是,欧委会很可能照搬对华铜版纸“双反”案的做法,祭出“低税规则”,既达到“双反”并举的目的,又从技术上规避了WTO规则不允许的“双重救济”。所谓“双重救济”,是指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而不做任何修正步骤。而适用“低税规则”,就是指在倾销幅度、补贴幅度之外再确定一个“损害幅度”,并择其中较低的“损害幅度”定税。显然,与美国此前对华“双反”的做法不同,欧盟这是要另辟蹊径。
欧盟在对华反补贴方面如此处心积虑,显然事出有因。与单纯指向企业的反倾销不同,反补贴针对的主要是中国政府和行业,敲打中国的政治意味更浓。另一方面,尽管欧盟始终拒绝承认,但按照WTO规则,到2016年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届时再对中国产品挥舞反倾销大棒将不再管用,而反补贴武器则更加好用。从最初的反倾销到目前的动辄“双反”,欧盟正在悄然改变对华贸易救济政策,今后或将更加倚重反补贴这把利刃。
光伏新政为何放鸽子?
对于焦头烂额的中国光伏人来说,眼下最悲催的事就是赶上了欧盟对华搞“双反”;如果问,还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么?答案是:这个可以有,就是被光伏新政放了鸽子。
从2012年10月份起,光伏新政就被中国提上日程;到当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光伏“国五条”,酝酿多时的光伏新政似乎已临盘在即。然而半年快要过去,当初再乐观的业者也不得不承认,光伏新政看来是难产了。
其实,光伏新政看似呼之欲出,但其实阻力重重,尤以三大拦路虎为最,分别是补贴难到位、利益难平衡、体制难理顺。
正如笔者此前所述,虽然欧盟口口声声对华反补贴,但政府补贴对于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都不可或缺。然而,虽然没有如欧盟般公开削减光伏补贴,但中国似乎面临同样的的尴尬,补贴存在资金缺口,而且缺口还越来越大。以2012年来看,我国新能源发电补贴缺口已高达200亿元。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不出钱,其他扶持就更无从谈起。
而电价补贴标准偏低,恐怕也是光伏新政延宕至今的另一主因。从今年3月的《征求意见稿》来看,一类地区地面电站上网标杆电价仅为0.75元/度,比现行的1元/度大幅下降。很多业者直言,这种电价下,投资光伏电站将无利可图。而分布式光伏度电补贴标准仅为0.35元/度,同样缺乏吸引力。一方面是国家补贴的捉襟见肘,另一边是业者频频喊亏;两难之下如何平衡行业利益,无疑将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关于管理体制问题,其实是老生常谈。光伏业“多龙治水”本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是光伏新政牵涉甚广,又触动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使得整个出台过程中的部门纠葛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国务院“钦定”的能源主管部门是能源局,但作为一个副部级单位,职能有限,更无法与其他实权部委平起平坐,要在光伏新政制定中牵头实在是勉为其难。以久议不决的电价补贴问题来看,电价是由发改委制定,补贴掌握在财政部手里,能源局在这个议题上完全没有发言权。所以当初的光伏“国五条”,必须由国务院总理出面在常务会议上拍板敲定,但这毕竟只是个总纲;在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方面,则又回到了部门博弈的老套路上,继续往复纠结。
龙头企业回暖中国光伏见底反转?
神仙打架,百姓遭殃。光伏产业仍未复苏、光伏新政苦盼不至,让多少业者寒心失望。眼下欧盟对华“双反”靴子即将落下,忧虑和困惑一度成为中国光伏业的流行情绪。面临退市危机的中电光伏为减轻财务压力,更开始让300余名员工“放假”至年底。
不过有媒体报道,光伏新政本月内有望推出,电价和补贴标准将有适当提升。虽然具体细节还不清楚,但笔者认为,补贴标准至少应该满足投资者的最低回报需求。就分布式光伏发电来看,如果度电补贴达到0.45元,将能保证大部分东部地区项目的收益率在8%以上,投资热情将得到激发;否则,“十二五”分布式发电目标恐怕将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伴随欧盟“双反”的政策风险基本释放完毕,国内部分光伏巨头已开始显现出触底回升的回暖态势。上周,阿特斯太阳能、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相继发布今年首季财报,三家企业亏损面均有收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其中,阿特斯一季度实现净营收2.64亿美元,毛利润升至 9.7%。天合光能一季度净营收2.602亿美元,净亏损6370万美元,减亏8720万美元。同期,英利绿色能源净营收4.314亿美元,净亏损 9850万美元,减亏近半。
应该看到,去年以来国内大部分光伏龙头已经未雨绸缪,将市场开发重点转向日本、澳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对欧洲出货占比普遍降低,这也使得即将到来的“双反”杀伤力明显削弱,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减亏或者扭亏。
笔者判断,乘着国内光伏新政出炉的东风,在欧盟“双反”终裁结果落定前,光伏龙头近期的回暖态势可能还会延续;但短短一两年的行业调整期,对于曾一路高歌猛进的光伏企业而言还远远不够其脱胎换骨,现在就断言冰封的中国光伏业出现拐点恐怕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