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仍难彻底消除公众对于核电的疑虑,但随着我国去年重启了部分核电项目建设,笼罩在核电上空的疑云正逐渐消散。
相比一段时间之前对核电安全和重启期望的关注,如今核电如何“走出去”,相关法规能否跟上,安全如何保证等问题,核电建设在经过“冰封”之后,正逐渐升温。
安全是一切的前提
今年以来,关于核电建设进展的新闻不断。除了有新的机组并网或投入商运外,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国家有可能对新的核电项目批复“路条”。事实上,福岛核电事故后,我国对所有核电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在检查结束前暂停了所有核电项目的审批。
去年,国务院先后3次研究核电问题,其中涉及安全检察情况、核电规划重新审核以及批准国家核安全规划。此后,一批核电项目的建设得到启动,仅2012年11月~12月,先后有4个机组新开工。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16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366万千瓦,在建机组29台,总装机容量3160万千瓦。我国成为世界上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
此前通过的 《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显示,到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总计达到8800万千瓦。
规模和进度都有了,对于核电安全发展的认识也更加明确。在安全的前提下,慎重选址、就近建设核电站作为性价比最好的能源供应方式,正渐成共识。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表示,“发展核电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清洁能源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他指出,目前,核电发展在中国能源发展建设中担负着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满足目前电力增长的硬需求。二是要调整现在的能源产业结构。对于安全问题,“这不是利益问题,而是责任问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表示,国家相关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优先在符合条件的沿海地区进行建设,同时做好内陆地区建设核电的各项准备,包括水资源的分配、放射性流出物的环境影响,以及社会风险评估。
技术战略正在成熟
去年10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作出明确部署: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并强调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 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壮大,核电技术和设备方面都在朝着国际尖端水平快速进军。对核电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的我国,正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核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战略规划图。
事实上,我国已形成了具有自主品牌的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目前正在开展AP1000和EPR三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并组织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CP1000、ACPR1000+和CAP1400的三代核电技术。
近日有消息称,我国推动核电技术路线统一的努力,正取得进展。如果成功,这将更有助于提升我国核电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也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核电大单争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曾公开表示:“我国已形成了完整的核电配套工业体系和能力,但至今没有形成符合先进标准要求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品牌,在知识产权、专有技术等一些关键环节仍然受制于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与主动权。”但从今年5月以来,我国在南非举行的非洲能源与发展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在境外亮相CAP1400,以及我国企业参与土耳其核电站竞标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我国核电“走出去”的步伐正呈加快之势,尤其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优势将逐渐显现。
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罗琦建议,将核电出口上升至国家战略,尽快启动自主核电品牌的工程建设,形成示范效应。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具备成为世界核电强国的重要基础,亟须抓住今后5至10年世界核电新兴市场崛起的机遇,在国家的统筹指导和支持下,以骨干核电企业为主体,加快科研创新步伐,在核电自主品牌打造方面取得突破,努力迈向世界核电强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