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核电
  • 韩媒披露:97年台湾谋划输出朝鲜核废料

韩媒披露:97年台湾谋划输出朝鲜核废料

2013-05-27 15:29:08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韩国建交后,心怀不满的台湾当局企图通过与朝鲜接近,给中韩关系打进一颗“钉子”。1997年,台湾谋划在朝鲜倾倒核废料,公布后在东北亚激起轩然大波,一度引起美国介入。最近,韩国《新东亚》杂志详细披露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兰屿变成“辐射岛”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岛内相继建成3座核电站,每座核电站年产4。5万桶固体核废料。为了让这些放射性残渣有个安身之地,早在1979年,台当局就开始在距本岛约70公里的兰屿兴建核废料储存设施,该岛面积仅45平方公里,居民都是波利尼西亚语系的达悟人。为了顺利倾倒核垃圾,台“原子能委员会”对兰屿部落长老隐瞒真相,说要建造“罐头厂及军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直到1982年5月,首批288桶废料运到兰屿后,当地居民才发觉上当。到1987年,兰屿储存的核废料已达4700桶,并继续以每周一个航次、每航次6个集装箱(228桶)的速度递增。

各国和地区对低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较为简单,主要是经焚烧、压缩、固化后装进大型金属罐,以便在浅地层掩埋;对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方式则有“再处理”和“直接处置”两种选择,前者是从核废料中回收能够再利用的原料(如可制造核武器的钚),“直接处置”则是指将废料深埋,一般要经过冷却、干式储存、最终处置3个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通常是将核废料直接沉入公海的海沟,由海水稀释毒性;台湾起先也想循例把核废料桶暂时“寄存”在兰屿一段时间,再抛进大海,但随着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全球反核声浪高涨,顾及“环保形象”的台湾未敢将此方案付诸实施,只好继续向兰屿堆放核废料。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兰屿已堆积了9。7万桶核废料,成了名副其实的“辐射岛”。

放置在兰屿的核废料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属于“废料管制”范畴。更致命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不少废料桶开始锈蚀,导致核物质外泄,当地妇女屡屡生下弱智儿和畸形儿。由于当局推三阻四,愤怒的兰屿居民开始采取更加激烈的抗争方式,而且得到在岛内日益得势的民进党支持。内外交困之下,执政的国民党终于承诺在2002年前将核废料全部运回本岛,可是,有关部门在岛内新选出的5处储存地点均遭当地人强烈抵制。于是台湾转而向海外寻找合适的埋藏地,先后与俄罗斯、马绍尔群岛接触而未果。

台当局为何看中朝鲜

1996年9月,事情突然出现转机朝鲜主动向台湾提出,可帮助后者处理核废料。起初,双方因语言上的障碍,对协议文本无法达成一致,台当局紧急动员10余名翻译,花了一天一夜整理出与核处理有关的法规,确保谈判继续推进。经过4个月的密商,时任台湾电力公司副董事长蔡茂村和朝鲜核安全监督委员会局长李学淳(音)签署协定。

1997年1月13日,台电公司公布将核废料运往朝鲜的决定,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台湾于1999年向朝鲜运送6万桶核废料,支付7500万美元处理费;第二阶段再向朝鲜运送14万桶,支付1。52亿美元,所有核废料掩埋在朝鲜黄海北道平山废弃的煤矿坑道内。台湾还将向朝鲜提供价值240万美元的检测设备,核废料运输过程则由朝方负责。

台湾与朝鲜达成核处理协议,是与当时的地区局势紧密相关的。上世纪80年代末,韩国政府推进“北方政策”,中韩关系快速升温,双方间接贸易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与此同时,由于苏东阵营瓦解,陷入孤立的朝鲜面临严重的政治困境与经济衰退。1988年,台湾“经济部”在向李登辉提交的一份报告中称,考虑到韩国与中国大陆关系升温,台湾不妨考虑与朝鲜发展贸易关系。1990年9月北京亚运会结束后,中韩确立正式关系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回应,同年11月23日,台湾“行政院”宣布开放台商与朝鲜直接贸易,由台湾“立法院”和经济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随即获得访问朝鲜的签证。

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时任台“外交部长”章孝严(蒋孝严)声称“这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暗示台湾与朝鲜将加快经贸关系正常化进程。1993年7月28日,一艘朝鲜货船驶入台湾港口,装载商品后起锚返航。次年5月,台湾与朝鲜决定互设贸易代表部,双方还签署了航空合作协议。

韩国朝野群情鼎沸

不出所料,台朝核处理协议一经公开,立即招来一片指责声。1997年1月30日,韩国原子能安全技术院(KINS)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起申诉,韩国民间组织还与台湾环境运动联盟(TEPU)联手开展“反对韩半岛核垃圾场化”运动。当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特别大会上,时任韩国总统金泳三呼吁国际舆论反对台朝核合作,绿色和平组织秘书长泰勒·鲍德也反对朝鲜接受台湾核废料,“支持韩国和台湾环保团体的抵抗运动”。至于存心与国民党当局对抗的民进党,更是趁机攻讦台朝核协议。

面对汹汹舆情,台湾当局起初表现得“无所畏惧”。1997年1月23日,台官方表明“南韩无权干涉我方核处理行为”的立场,还拿1985年通过的、旨在规范核废料转运的《巴塞尔公约》做挡箭牌,称公约允许具备条件的当事方相互转运核废料。1月27日,台当局又强调向朝鲜运送核废料纯属“商业行为”,希望韩国不要将此事上升到政治高度。后来,有消息人士向韩联社透露,台湾“原子能委员会”成员曾受邀进入朝鲜平山坑道现场检查,朝方还出示了核废料处理点的设计图及技术、建设等相关文件,以显示自身具备相关能力。

随着台朝核合作加紧进行,韩国的抗议活动步步升级。1997年2月,韩国环境运动联合会在汉城(今首尔)光华门外的台湾驻韩代表处门前示威,并递交写给“总统”李登辉的抗议书,宣称“朝鲜核废料场距汉城不到100公里……台湾将自己无法处理的危险品转让给经济困难的朝鲜,是威胁亚洲和平的严峻挑战”。韩国原子能安全技术院指出,朝鲜平山填埋区的坑道非常浅,很可能造成核物质泄漏,况且核处理设施的建设周期一般为5至10年,朝鲜在短短两年里根本无法完成正规储藏设施的建设。同时,核物质一旦外泄,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考虑到朝鲜半岛的地下水系都是相连的,即使事故出在朝鲜境内,韩国也会遭殃。

同样让韩国方面忧虑的,是核废料的海上运输难题。由于黄海(韩国称西海)水位较浅,一旦发生沉船或搁浅,就容易导致严重的核泄漏,有消息称,朝鲜只肯派遣800吨级的货船运送核废料,这就需要往返100次以上才能运完,中途出现意外的几率大大增加。

计划泡汤可能是因美方施压

《新东亚》认为,台湾和朝鲜都表示“绝不让步”,但在阻止朝鲜获得核废料这一点上,韩国与美国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尽管大众媒体至今没有掌握其中内情,但台湾当局在最后关头突然“偃旗息鼓”,自行中断了对朝输核事宜,相信其中有华盛顿暗中施压。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2001年,台当局重提向朝鲜运送核废料。1月31日至2月3日,韩国国会4名议员集体前往台湾抗议,议员李相圭当面对台方接待人士说:“战争是威胁人类的最危险行为,你们向北韩倾倒核废料比战争还要危险!”韩国议员在台期间,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潘大鲁(音)也表示:“国民党一直欺骗兰屿居民,这无疑是对他们的灭种政策,如果将核废料运到北韩,同样是反人类行为,我们支持南韩的立场,核废料必须在台湾处理掉。”

局势再度僵持不下之际,美国政府再度派员前往台湾。迫于外界强力斡旋,台当局不得不宣布,鉴于“朝鲜在运输及处理核物质技术上的不足”,“暂不适合在朝处理台湾核电站产生的废料”。2001年2月11日,台湾“监察委员”林秋山在接受韩国《中央日报》采访时表示:“应先在北韩设立安全监督机构,以证明它具备核废料处理能力。”但他否认彻底放弃与朝鲜的协议,“这不太可能,台湾不会给外界留下屈服于南韩的印象”。

虽然台湾口头上坚持不放弃履行协议,但内心确实顾忌与韩国的关系受损,尤其是担心此事进一步影响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朝鲜始终不同意台湾再派检查团赴平山核处理设施调查,台方便顺势将核废料运输计划“高高挂起”。2004年3月,有消息称,平壤方面抗议台湾搁置运输核废料的协定,并要求重签核废料处理协议,台当局未予理睬。至此,持续了近10年的“台朝核废料风波”总算暂告一段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