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延续着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城镇化模式突进30年的中国,走到了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十二五”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如何走出已经看见的困局并付诸实践是各界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部分,能源体系的变革将直接影响建筑行业、影响与之关联最为密切的暖通空调等用能细分产业,更成为关乎我国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的关键一环。
能源体系变革需彻底
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必然趋势。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关键在于提高质量,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对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称,低碳是城镇化的核心关键和难点,长期以来以化石能源为基础建立的传统能源体系与低碳发展的理念并不相符。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院院长郝吉明预测,2050年前,中国能源体系要实现从现在的粗放、低效、污染、欠安全,逐步向节约、高效、清洁、多元、安全转变,能源结构和质量都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整个能源体系需要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首先要对能源体系在经济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做出正确认识,明确未来能源体系所应扮演的角色。”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新华都商学院教授林伯强说,能源体系结构今后要支撑三大目标,即在充足能源供应、环境污染和社会发展目标之间进行平衡。
可再生与分布式能源被突出
在明确能源变革前提与方向之后,一些中国能源体系变革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开始了深入和有益的思考与尝试。其行动可大体归为两类:一为开源,即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二为节流,即加强对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能源。
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放在突出位置。他提出,当前正需要建立与发展可再生能源相对应的优势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王玉锁认为,现代能源体系应该具有可再生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为辅和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结构;具有以分布式为主、集中式为辅和分布式与集中式互为补充的平衡供应模式;具有以需求为导向,供需互动、有序配置的智能用能方式。
对于中国能源体系变革的路线图预测,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与王玉锁的判断不谋而合。杜祥琬认为,我国能源体系的变革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第二阶段为2015年前后非化石能源比例超过10%的能源多元化结构阶段;第三阶段为到本世纪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9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为主阶段”。
开源节流成为未来能源结构变革中的共识点。传统能源体系正随着国家对分布式能源的鼓励和资源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不断转变。但能源体系的变革转型远非一个政府部门、一个企业、一群专家可以促成,必须由政府、企业和民众全体参与合作才能实现。
能源体系变革求合力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极大地带动了能源需求增长,而只有成功转型变革,才能应对能源供应压力,支撑社会长远发展;既要对现有的大能源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又需要技术突破及理念普及,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统一起来,三位一体全面推进。
专家认为,政府应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为能源体系的变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制度保障;充分运用市场杠杆实现能源利用的更新换代,适时出台政策,控制高耗、低效能源产业的建设,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及传统能源高效利用。我国正在进行的资源价格改革、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种种鼓励措施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但如何更好地运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只手”来影响能源行业的发展,仍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作为能源体系转型的推进者与实行者,企业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能源企业应当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未来能源企业与政府和行业甚至跨行业协作将越发频繁。虽然当前多数企业依然围墙高耸、甚至长期处于垄断,但此前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关于做好分布式能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对于能源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前述的新奥集团等企业自主创新的泛能网技术,将来可作为平台实现多企业的多类能源智慧、高效的利用。这些企业的合作努力将成为能源体系变革的最大动力,为建筑行业和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带来新希望。
最后,作为能源的使用者,公众和用能企业在这场变革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的能源需求正在从规模化向清洁化、智能化过渡,合理引导能源消费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能源企业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市场需求的变化将最终成为能源体系变革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