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看待煤化工的三个角度

2013-05-20 09:17:54 中国煤炭报   作者: 尚军梅  

不管是重启还是暂停审批,备受投资、市场、技术、人才、设备、环境容量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煤化工项目,总能夺人眼球。

煤市下行的环境下,煤化工项目在成本上又占了一定优势。传统煤化工吃过产能过剩的亏,因此,这次新型煤化工项目审批一开闸,就遭到众人的质疑。

一个煤化工项目投资少则几十亿元,多则几百亿元、上千亿元,建设周期又很长,一旦失败,巨额的投资就会打水漂,这样的风险相信哪个企业也承受不起。

其一,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启动煤制油等煤化工项目无可厚非,储备技术、人才等也很有必要。

其二,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很多煤化工项目建设周期很长,一种煤化工产品三五年的时间就会过剩,同时看到商机的企业又不只是一家。等到项目都建成投产的时候,产能基本处于过剩的状态了,市场风险可想而知。不少企业都吃过甲醇产能过剩的亏。

其三,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一种煤化工技术基本上要经历研发(引进)、应用、再创新、再应用的循环过程。从技术上保障能源安全、满足市场需求都是很有必要的。

而规避市场风险、保障能源安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储备技术、人才,提升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等到国家能源安全受到威胁或市场需求旺盛的当口儿,迅速地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或许,这只是再美好不过的愿望。

俄罗斯和英国早就研发了甲醇蛋白技术,也经过了工业化试验,就是没有产业化。

为什么?因为甲醇蛋白可作为人或动物蛋白的补充品,也可以代替鱼粉、大豆、骨粉、肉类和脱脂奶粉。

从某种意义上说,甲醇蛋白技术是一种粮食战略储备技术,一旦粮食供应出现危机,就可以迅速进行工业化生产。

因此,这两个国家的此项技术都是不转让的,由国家出资封冻,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而言,上述两个国家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