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12公斤的瓶装液化气,足足少了3公斤!
湖南株洲市民易先生在株洲中燃铁达能源公司(下称“株洲中燃”)先锋配送站购买瓶装液化气发现短斤少两后,投诉获得“丰厚”回报:配送站工作人员登门道歉,给其换了一罐足量的气,还送了一罐足量的气。
“一个月里这样的投诉有多少起?你看看报社的热线记录和株洲电视新闻就知道了。”当地一媒体人士指出,看似问题屡屡发生在配送站这一灌装燃气的销售终端环节,但其实背后还有着更深的原因。
暗访:令人疑惑的分装
5月7日下午,记者以搬运工的身份,乘坐一台配送车前往位于株洲市荷塘区黄泥塘原车辆厂的株洲中燃充气站一探究竟。
从进入大门到充气车间,记者和配送车经过了三道关卡。
司机停车向一出纳模样的女工提交了交款单据。这位女工手臂下方的一张打印和填写来往司机及车辆的名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大约记录了44辆左右的配送车牌照和司机名字。
记者来到面积约40多平米的装卸台上,3名工人正忙碌着给气瓶充气。
“分三组充装要快些吧?”记者询问同车的卸装师傅,师傅直摇头拿出一叠单据说,这次要送的气有12、11、10公斤三种,因此需要错开充装,以免搞混。
他进一步解释说,由于各个规格气瓶数量不一,为防止错装他们在瓶上以绑有编织袋、系绳子为记号,以示区别。
但一位曾在株洲中燃销售部门工作的知情人士透露,按照当地政府部门规定,株洲销售的瓶装气只能是12公斤,不存在多个标准。之所以如此,必然有利益驱动的猫腻。
为核证此事,记者借帮忙提气瓶之机,分别到3台充气机旁观察,发现机器的数显面板上确实表明,3台充气机充装的液化气规格与同车装卸师傅所述一致。
记者试图借打电话之机将机器上的数据偷偷拍下,但此举立刻引来充气工的警觉而未“得逞”。
十多分钟后,一车气瓶充装完毕。记者随车离开厂区并下车,在入厂口等候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冲完气的配送车出厂,拦下一辆发现该车装的气瓶瓶口有封装,也有没封装的。询问配送司机,对方笑而不答。
知情人士透露,封装的气瓶是符合重量要求的,没封装的存在短斤少两。
作为佐证,这名知情人士向记者展示了株洲中燃4月10-21日《株洲瓶批销售日报表》。数据记录表明,株洲中燃充气站确实存在送出12、11、10公斤规格的气瓶。其价格每少一公斤液化气,价格降低7元。而这10多天的销售额,多在7万元——3万元不等。
内部人员揭秘 多方各执一词:
5月8日上午,记者为核证上述情况,来到7日离暗访充气站不到300米远的株洲中燃公司。
最先接受采访的该公司发言人邵国夫断然否认了公司有不同规格的气瓶售出。他表示,公司售出的都是12公斤规格的且有登记,并称从来没有短斤少两的现象。随即,他将记者带到该公司两位负责人的办公室,以有事为由转身离开。
株洲中燃一位总经理助理申太荣告知,该公司销售的瓶装液化气一般是12公斤,没有出现过11公斤等规格的。当记者讲述在充气站暗访看到的情形后,申太荣立刻不语。
旁边另一位自称负责安全生产的总经理助理胡波急忙解释:就充装标准来说,政府定的是每瓶12公斤,但有些用户有特殊要求;充装10公斤、11公斤也好,这个并不违法,因为是按照重量开票收钱的。
记者以7日跟车观察的各类规格瓶装数量和《株洲瓶批销售日报表》上登记数据质疑这位胡总所述的“特殊客户”是否太多时,申太荣则表示该报表他不能证实其真实性。
申太荣强调,今年4月株洲市质监局以分组暗访形式对株洲所有液化气公司搞了一次抽查,该公司的两个充装站都没有发现问题。
申指出,公司是株洲市唯一的供气站,但事实上所有的液化气销售终端公司控制不到。每天株洲大约30吨的液化气销售量,他们的份额只占市场的六分之一。“我们两个(充装)站都吃不饱。假冒伪劣的都是外面的气,打着是我们的牌子。”
申和胡都指出,外界质疑公司瓶装气短斤少两,很可能发生在下面的配送站;外界以为配送站是株洲中燃的二级机构,其实与中燃公司仅“一纸”加盟协议,双方只是业务关系,但出了问题所有责任都来找公司。
“株洲市老百姓很可怜,就是用不到一瓶合格的气,他们没有办法,我们也没有办法。”中燃公司两位负责人指出,大部分问题都发生在配送站,公司没有办法约束这些财大气粗的配送站老板。
然而,上述两位株洲中燃负责人的说法却遭到了该公司一位管理人士的否定。
这位自称曾在充装站从事管理的曹某说,自己在充装站工作多年,不愿克扣熟悉的客户却引来公司的不满,就要调整他的岗位。“公司对我们有规定,比如一百吨卖出去,就必须扣5吨的重量,如果达不到这个还要扣工资。为了这个事情我还跟他们争起来了。”
各方众说纷纭,媒体的关注也引来了执法部门的行动。
5月10日上午,株洲市工商局竞争执法科副科长任海志带队对株洲液化气配送站进行突击检查,被抽查的王家坪配送站的台账显示,该站于4月14日购进了多达63瓶11公斤规格的液化气。但配送站负责人文攀提供的5月10日进货凭证均为12公斤规格的液化气,卖给用户的也只有这种规格。
检查行动中,关于株洲市灌装液化气的标准问题也浮上台面。
2012年7月9日,株洲市相关部门向株洲中燃和株洲凯士隆锦申燃气有限公司(下称“锦申”)下发文件,同意自该年7月14日起,株洲市瓶装燃气企业将YSP-15型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量调整为12公斤(±0.5公斤)。
据悉,之所以有此调整,是因为株洲中燃此前提出申请,相关部门鉴于株洲周边城市如湘潭、衡阳等地为12公斤、13公斤两种标准,加之夏季气温高,液化气钢瓶内压增加,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继续充装14.5公斤将严重影响用户安全,因此同意调整充装标准。
但株洲市工商局人士却依据湖南省物价局《关于湖南省民用液化石油气零售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予以了驳斥。
该人士说,按照《通知》中第十一条规定:全省所有经营民用液化石油气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GB17267-1998国家标准规定,居民常用的YSP-15钢瓶液化石油气充装量为14.5公斤,必须足量充装,并应按规定做好明码标价。
“很明显,株洲市目前的充装重量,已经违反了国家标准。”他说,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株洲中燃充装的液化气,在12公斤以外,竟还设立了11公斤和10公斤两种规格,而配送站则以12公斤规格进行销售,“这更说不过去了,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据悉,5月9日株洲市质监局也派员对株洲中燃进行了调查。
执法人员调取了一份株洲中燃5月8日的销售统计表,在这份表格中,有关于11公斤和10公斤两种规格液化气的记录,其中11公斤的销售了85瓶,单价为77元,10公斤的销售了55瓶,单价为70元。
记者了解到,株洲中燃在接受质监部门调查前,其内部已开始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5月8日,株洲中燃通报,因违反公司生产制度,2名充装员被开除,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站长、市场经理、副经理4名管理人员被予以警告处分并罚款。
乱象源头:市场垄断
媒体的介入乱象看似有了解决的机会。然而,多位举报的人士认为,由政府主导而行成的市场垄断才是乱象之源。“如果有几家竞争,你短斤少两,人家会选择其他供应商,现在是没得选。”
与此次举报无涉的株洲县液化气公司一陈姓助理介绍,此前株洲市有13家大型的厂矿企业自设燃气服务公司,仅对单位内部家属供气。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株洲县液化气公司则承担了整个株洲市大型厂矿企业之外的家庭供气。
1996年之后,当地成立了一家安达液化气站。此时,整个株洲液化气市场基本上是这两家控盘。2002年以后,前述厂矿企业改制,其下属的燃气服务公司也进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之后,株洲市开始尝试搞特许经营。2006年1月1日,当时的株洲车辆铁达燃气有限公司(下称“铁达燃气”)从株洲市政府获得特许经营权,成为株洲市液化气市场唯一具备经营资质的企业。其他单位均退出株洲市场。
这一垄断作法遭致各方不满。
2010年,株洲安达液化气公司(下称“安达”)起诉株洲市政府、株洲市建设局,称2006年株洲市政府同意授予株洲铁达燃气“瓶装燃气特许经营权”,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请求政府撤销铁达燃气的特许经营权。
此后,一家独占市场的格局也逐渐暴露出垄断企业的问题。
2010年11月,湖南多家媒体、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曝光铁达燃气在液化气中以次充好,从中加塞二甲醚的问题。民众的怨气迫使政府调整政策,株洲市特许经营逐渐消亡。株洲液化气市场呈现安达、铁达燃气、锦申三足鼎立的局面。
2011年底,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安达,并与铁达燃气合资组建、控股成立株洲中燃公司,与锦申形成两强对峙竞争局面。
这一情况在2012年底发生转变,株洲的罐装液化气市场再度为一家公司所掌控。
记者手中一份标注为中国燃气总体合作协议的材料显示,曾经作为竞争对手的株洲中燃和锦申,如今已成“一家人”——锦申已被合并到株洲中燃。
协议约定,从2012年11月25日起,锦申将现有全部有形和无形资产、业务注入株洲中燃,最终取得株洲中燃30%的股权,从此退出株洲市行政管辖区域内液化石油气相关业务的经营。
协议显示,此协议是在株洲本地政府液化石油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双方通过充分友好协商,在平等、互利和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
双方的合作目标是,从2012年11月25日起,株洲中燃将对株洲市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其他液化气经营单位的有效资产和业务进行整合收购兼并,取得对液化气企业合作经营的绝对优先权。
同时协议也约定,通过签约方的努力,在2012年11月25日以后的一年内,使株洲中燃能有效控制株洲市行政管辖区域内LPG(液化石油气)批发和零售市场,对下属的三级站和门店进行统一管理,取得绝对领先优势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盈利水平。
记者在株洲市物价局采访灌装液化气定量和定价标准时,相关负责人毫不隐晦称两个燃气公司如今已是“一家亲”。
多位举报人士称,在这一重构市场垄断中,株洲市政府部门出力众多,甚至提供了一些当地官员与企业往来短信为证。
但株洲市住建局下属的燃气办主任谭峰对此坚决否认。他说,株洲中燃与锦申合并,此前并没有上报到株洲市住建局,直到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后,住建局才获悉锦申的股权已被收购。
谭峰说,当年对瓶装燃气搞特许经营是因为株洲的情况比较特殊,原来从事这行的都是一些大型厂矿企业自办的附属产业(燃气服务公司),人员、安全都不具备条件,市场比较混乱。后来湖南省里出台了管理条例,虽然没有明确液化气可以特许经营操作,但省里对株洲的尝试还是肯定的。
他认为,特许经营的失效,除了企业在管理方面出了问题,如发生二甲醚事件外,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液化气这行业的管理不像管道气和自来水是具有垄断性质的,而液化气则是资源不可控。“开个摩托车骑个自行车就可以去周边打气,资源不可控制对实施特许经营就失去了意义。”
株洲中燃的前述两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对此大吐苦水,并表示目前公司亏损严重,总部集团已认为在株洲的投资是一个错误。
两人称,株洲市原来有近十万个螺丝瓶、报废瓶在使用,他们入驻后免费无偿投入了5-6万个合格钢瓶。后来却发现用户拿了他们的钢瓶却不到他们这里来灌气,而出了问题,责任还要算在他们公司头上。
“一年投入几百万,响都没有听到响声,政府问你们投钱到哪去了?总部集团也在问,每年投入这么多钱,你们收回来了多少?”
据两人透露,原来总部集团来投资,就是冲着“特许经营”环境来的。但事实上根本做不到。现在市面上的充气业务大部分是周边充气站在做,“给政府打了不少于20个报告,但解决不了”。
株洲市政协委员陈代陆直呼,目前的局面,意味着株洲液化气市场短暂的竞争机制已被打破。
陈代陆说,2011年由于铁达燃气特许经营造成市场问题,并出了二甲醚掺假事件,他曾在株洲市“两会”上建议该市取消液化气特许经营,确保城区液化气经销商不少于3家,以保障民众利益。而在当前局面下,他仍然坚持当初的建议:“至少要引进3家以上具备条件的企业。”
对于株洲中燃实际掌控株洲市罐装燃气市场的问题,谭峰表示,燃气有其特殊的一面:物价部门定价,气的质量由国家规定,在此基础上,大公司的可信度更好,但“实际上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来说,管一家会更好管些。”
“企业现在都倾向于战略合作,如果不存在黑店话,享受中燃的品牌绝对会比黑店好,但是现在没有达到这个效果,(充气业务)被周边的(气站)蚕食了。”谭峰说,短短六七年间,株洲的液化气市场已从13万多户降低到7万多户,正因为如此,市场整合是一个趋势,政府部门同意在特殊情况下,液化气市场可以由一家企业来经营,“不过适度竞争还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