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向中国兜售页岩气是为了能够让资本解套,也使得我们国家的转型资金都沉淀在页岩气上,遏制我国的发展,对新兴产业转型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以谷儒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晨为代表的页岩气“唱空派”持续发声,页岩气“阴谋论”是否可信?到底如何看待方兴未艾的页岩气产业呢?为此,记者采访了中海油非常规油气管理处处长朱光辉。
记者:页岩气“阴谋论”可以说是美国“页岩气革命”蔓延至中国后的附属品,这场“革命”在中国表现出怎样的舆论态势?
答:“页岩气革命”成为时下争议最热烈的能源话题,前期“唱多派”不冷静,鼓吹中国页岩气开发应不惜一切代价大举进军;现在,激烈的“唱多派”声音有些嘶哑了,“唱空派”音调有些提高,他们不希望企业把目光聚焦这一所谓的“泡沫产业”上,两个派系较量之间,很少有人注意到,“务实派”一直在悄悄地做事。
记者:您如何看待页岩气“阴谋论”?
答:我认为,页岩气“阴谋论”中有合理的推断,比如,美国可能利用中国解套资本或高价出售页岩气设备与技术等,但该论断放大了页岩气开发的负能量,我们要冷静看待页岩气在中国的勘探开发,不可将其简单地划定为“阴谋”。
首先,页岩气的确为美国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本身作用不可忽视:美国页岩气去年产量达到1800亿立方米,它是实现美国能源独立的关键推手;“页岩气革命”大大推动了美国多个工业部门能源成本的降低及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美国普通民众从中享受到了十足的经济利益;页岩气产业创造了170万个就业机会。
其次,我国油气企业页岩气投资占油气投资的比例很低,风险可控,部分企业搞页岩气不会阻碍国家投资其他新兴产业。
再次,壳牌等国际大型能源公司正在拿出“真金白银”和中国合作,前期勘探阶段的费用多由外方承担投入,中外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
最后,针对页岩气核心设备、技术,国内大型油气公司正在开展国产化攻关,设备的研制和技术的攻关已初见成效,不会长期受制于美国。
记者:有人支持页岩气“阴谋论”是因为页岩气产业在美国已凸显颓势,他们担心中国会重蹈覆辙,您是否有这样的担心?
答:美国投资页岩气的热度的确在下降,而要维持页岩气产量稳定,每年需要补充大量新钻井,需要大量资金不断投入,这已使部分企业濒临破产。有统计称,去年美国境内的挖掘机数量下降至422台,比一年前下降48%,创下20年来降幅最大的纪录,今年有所回升。
美国页岩气产业凸显颓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天然气供过于求导致天然气价格直线下滑。从2007年开始,美国天然气价格从1.6元/立方米降至现在的0.4元/立方米,为了不至于输得太惨,部分企业甚至就地燃烧开采出来的页岩气。因为天然气占到本国能源消费的40%,已输出的天然气足够本国百姓使用,输出越多,价格越低,他们不得不烧掉。
由于中美两国天然气情况不同,中国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中国有更大的天然气需求市场,天然气消费仅占能源结构中的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2011年进口天然气占到天然气总量的24.3%,中国将来还需要更多的天然气。
由于需求量大,中国的天然气价格不会出现美国的情况。目前终端用户均价为2~4元/立方米。因此,从价格优势这一层面来说,中国的页岩气开发未来应存在盈利空间。
记者:中国页岩气开发能否实现产业化运营,在您看来,页岩气开发的确定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有哪些?
答:美国页岩气资源是实在的,产量贡献是无疑的,它缓解了本国经济危机;部分美国页岩气企业亏损在于其过低的天然气价格,而非其他因素;中国页岩气资源量潜力较大;中国企业已在四川盆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单井商业发现;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和地面基础条件的确与美国存在差别,这一“先天不足”是造成中国页岩气开发成本大幅上升的因素之一,但这绝不是停止页岩气开发的理由,就算是常规天然气,中国勘探开发地表条件同样逊于美国,可是中国也挺过了那个时代。以上是页岩气勘探开发发展到现在可以确定的因素。
难以确定的因素也存在,如:中国页岩气实际可采资源量有待证实;中国适宜页岩气大规模开采的范围到底有多大;中国开发页岩气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适合中国特色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难以定论;页岩气未来发展速度、规模不好把握。
确定性给予从业者信心,也瓦解了页岩气“阴谋论”。不确定性告诉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它的“面纱”终究会被揭开。
记者:您对中国页岩气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有何建议?
答:政府应始终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国内页岩气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要尽可能地为页岩气开发提供一个安静的攻关试验环境:开放地质资源风险更低的页岩气矿权区,先易后难,划定开发试验先导性示范区,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技术、设备攻关,避免一哄而上走弯路。
与此同时,利用政策优势减轻产业成长负担。第一,降低页岩气区块投资义务工作量和投入资金要求。对比常规油气与页岩气的勘查投入可以发现,页岩气的勘查投入是极高的。常规油气区块前三年的投入依次递增,平均每年投入不过5666元/平方千米,而页岩气的年均勘查投入要达到每平方千米3万元及以上,而且必须保证3年的连续投入。第二,鼓励含油气盆地内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综合勘探开发,利用现有设备“榨干”油气盆地的潜力,实现多赢,进而推动页岩气产业发展。第三,放开页岩气对外合作经营权。第四,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研发国产化仪器和设备,尽早摆脱硬件设备对国外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