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新上市的期货品种中,焦煤期货作为煤焦钢整体产业链的重要原料之一,上市后即受到行业相关企业的强烈关注。这些企业在焦煤、螺纹钢、焦炭等期货品种之间套保套利,有效地转移了市场风险。业内人士表示,焦煤期货上市后和下游焦炭及螺纹钢期货形成良好的价格互动,不但增加了产业链客户套保的品种,并且给予投资者和投机套利者更多的套利方式和套利方法。
套保套利更为便捷大商所提供的数据表明,焦煤期货上市以来,单位客户对焦煤期货参与积极,产业客户套保意愿较强。举例而言,上市首月,其单位客户日均持仓占比为9%。其中,上市首日单位客户持仓占比6.29%,其后占比稳步增加,首月最后一日达到13.69%。从持仓方向上来看,单位客户在卖持仓中占比明显高于在买持仓中占比,分别为12.07%和5.95%。从单位客户类型来看,焦化企业、焦煤贸易商、钢厂等全链条的产业客户均有参与。
分析人士表示,从套保层面来看,目前钢铁产业链由于终端钢材市场的低迷,加剧了市场对于原料端的成本控制,焦煤的套保效果得到较好地体现。
从套利层面来看,目前所有已经上市的期货合约品种中,大豆和豆粕豆油的产业链上市仅仅限于上游和下游间的套利空间。而焦煤上市则完成了期货市场上惟一涵盖上游-中游-下游的整体上市的产业链,给予了投资者和产业链套保者和投机套利者更多的操作空间。
业内专家表示,从目前的交易数据测算,焦煤期货和焦炭期货的相关系数达到95%。并且,两者价格的比值维持在1.32倍左右,偏离值小于万分之三;焦煤和螺纹钢相关性系数达到93.2%,略低于焦炭,两者价格的比值维持在3.1倍,偏离值为0.25%;焦炭和螺纹钢期货自焦煤上市以后,相关系数为90%,两者价格比值维持在2.4倍,偏离值为0.16%。从数据上来看,煤焦钢三个品种均可以两两互相组合来进行套利,从风险度大小排序来看:焦煤-螺纹钢>焦炭-螺纹钢>焦煤-焦炭。若综合考虑相关系数,焦煤-焦炭钢可提供的风险小,相关系数最高,可优化操作的空间相对也比较高。而且,三个品种均属于高度相关,互相维持的比值均相对较为稳定,同时运用3个期货合约进行套利同样存在市场机会。
与此同时,焦煤占据焦炭成本超过90%,目前主流焦化厂的煤比一般控制在1.3-1.4倍。因此,焦煤和焦炭两个合约的连动性同样受到市场普遍关注。而实际交易数据测算结果同样符合市场主流的价格预判,从目前走势来看,焦炭的易涨和易跌性为两者价差提供了很高的套利空间。加上大商所接受套利下单指令的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两者合约的互动性。
交割环节细节需注意焦煤品种是煤、焦、钢产业链的源头,而交割作为联系期、现两个市场的纽带,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大商所在焦煤期货交割上有一套完善的设计,尤其是在入库、在库储存、出库三个环节上有别于其他品种,这些方面都需要焦煤企业引起注意。
首先,在入库管理上,焦煤期货交割采取岩相分析手段,严防掺混。由于焦煤作为大宗散装商品,露天堆存,管理比较粗放,容易发生掺混现象,从而导致质量纠纷和争议。因此,大商所在焦煤质量标准设计中引入了岩相分析手段,通过测试样品的镜质体随机反射率标准差,可以判断焦煤是否是同一煤层的煤,结合工业分析指标还可以判断掺混的煤种以及掺混的比例,从而降低了因管理不当或人为恶意造成的掺混发生的可能性。只要该数值在0.13以内,就可以判断为单一或相邻煤层间简混煤种,这一操作手段有国标作为依据。
其次,由于焦煤现货贸易量大,一般都在5000吨以上,就此,针对焦煤大宗散运,集中到货、卸货,抽样质检的准备期较长等情况,大商所在交割流程中规定客户交割预报后,在实际到货前的3个自然日内,必须与仓库、质检机构沟通确认好,以免造成货物到货后无法及时卸货和抽样等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考虑到如果焦煤入库卸货时没有及时抽样,形成大堆堆放的状态,将无法实现均匀抽样来保证质检结果的准确性,大商所规定货主必须确保指定质检机构在入库卸货时及时到场,且必须采取在焦煤流中动态取样的方式,来保证抽样检验的准确性。
在仓库储存管理上,大商所工业品部负责人介绍说,为加强流程管理,大商所借鉴焦炭期货管理经验,建立焦煤仓储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避免因管理不当造成焦煤掺混、撒漏、丢失等损失。同时,考虑到焦煤个别指标易变化的品种特点,大商所规定仓单当月注销,有效期控制在1个月以内,并对粘结指数指标采取入出库差异化设置,使差值完全可以覆盖指标可能的变化范围,从而消除了交割品由于质量变化带来的交割风险。
在出库管理中,上述负责人表示,大商所允许客户有多项选择来确认货物质量,尽量降低其交割成本,并以灵活的措施来协调可能出现的质量争议。焦煤出库时,指定交割仓库可以依据仓单注册时的质量检验报告与客户结算质量升贴水,对质量存疑的也可双方协商抽样、留样,货主出库后仍可就该样品提出质量争议。货主可以让货物先行出库,并选择指定质检机构到场,在焦煤流中抽样、留样,也可以选择开垛、倒垛等方式抽样。此外,交割制度中对货物出库后设置质量争议期,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明确各方责任,保障交割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