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杜祥琬:警惕能源消费“准美国模式”

2013-04-10 08:45:39 中国科学报   作者: 贺春禄  

重重雾霾、沙尘漫天、死猪投江……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的环境问题如同井喷一般喷薄而出,泛滥各地。

面对经济快速发展下所暴露出的种种环境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必须要先从思想上弄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才能指挥行动真正到位。

避开“先污染后治理”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业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即经济发展始终会破坏环境;二是先污染后治理,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这两种观点,杜祥琬一一进行了剖析:“经济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是辩证的统一。从初衷来看,以人为本才是根本的出发点。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最终经济与环境发展都要统一在‘人’这个根本点。”

而对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他指出,一些发达国家确实经历了这种发展路线,但必须清楚地看到,各发达国家并不是同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同样都是库兹涅茨曲线,但这个‘山坡’的高度相差甚多。”

在研究发达国家历史与当前的数据后,杜祥琬发现存在着两类发达国家与发展路线: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另一类是日本与欧洲。这两类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能耗便趋于稳定。

“但数据显示,这两类国家达到同样高度的发达水平,即人均GDP在4万至5万美元时,美国人均能耗约为10吨标准煤,日本则为5吨多标准煤;美国每人每年排放18~19吨二氧化碳,欧洲和日本则为6~9吨。可见,这两者人均能耗和排放均相差一倍以上。”杜祥琬说。

他认为,这些数据说明要达到同样发展水平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要走同样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相对美国而言,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走出一条较为节能与减排的模式。“发展道理并不是死的,我们不能沿袭老路。”

目前,美国人均能耗为世界人均能耗的4倍以上。譬如201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每人每年耗电3400千瓦时,而美国高达1.4万千瓦时。

杜祥琬分析道:“美国每年消耗了全球20%的能源,如果各国都像美国人这么消费,我们需要4个地球才能应付。因此不管美国模式有多少优点,这种做法都是无法推广和效仿的。”

尽快转变发展模式

与欧洲日本相比,目前中国人均能耗已达2.6亿吨标准煤,人均排放为每人每年6吨二氧化碳,已逼近日欧水平。

更严重的是,杜祥琬指出,日欧等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趋于稳定,而中国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增加,“按现在的趋势预计,中国很快会超过日本和欧洲的人均能耗与排放。而按照这类发达国家的模式,我们的人均能耗已经只有不到一倍的发展空间了。”

如今中国地方政府多以发达国家的能耗与排放的平均水平作为对比标杆,但杜祥琬认为,不能采用这种对比方法——因为这种平均法是将两类发展模式做一种 “大平均”。“如果用这种数据做标杆,我们的能耗和标准很快会超过第二类国家,成为‘准美国高碳模式’,这是中国目前面临的现实危险。”

他指出,如果现在转变发展模式还来得及,但形势已经很严峻,再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会非常危险。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较晚,相比之下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节能与降低能耗的技术等,还能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等非化石能源。

杜祥琬说:“十八大提出要依照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非常正确的。”

他表示,“两难对立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必须先改变。“要从两难变成双赢。但好说不好做。中国现在并没有真正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是在延续高能耗发展的老路径。尽管暂时还未超过发达国家,但处理不好或许很快会超过第二类发达国家的水平,一定要警惕这些危险。”

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2012年消费36.2亿吨标准煤。尽管2012年是中国近10年经济增速最低的一年,但仍比2011年多出1.4亿吨标准煤,能源总量控制所面临的压力非常严峻。

杜祥琬指出,能源总量增长迅速主要源自高耗能产业的扩张,一旦高耗能产业不再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趋势便会相应得到抑制。“调整结构就是抑制这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向服务型行业转型。”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杜祥琬 能源消费 准美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