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低碳认证”或大幅推高生产成本

2013-04-09 09:25:39 光明网

3月1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我国首个低碳产品的认证制度――《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指出,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应当在获证产品或者其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印刷、模压低碳产品认证标志。

目前,发达国家已率先建立碳标签准入制度,要求所有在商店出售的商品都贴上碳标签,其中既包括本国产品也包括进口商品。产品是否低碳,已成为进入欧美市场的一道新门槛。3月1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首个低碳产品的认证制度。《办法》指出,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应当在获证产品或者其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印刷、模压低碳产品认证标志;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

在国内,从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再到低碳产品认证,近几年实行节能环保方面的认证越来越多。那么,此次出台的低碳产品认证与之前的几种认证有哪些区别?国家对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将给予哪些政策扶持?

各类认证之间是否排他

购买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时,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查看一下产品外观上的能效标识。在节能产品方面,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即明确,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也提出,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能效标识2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多款商品。

为推动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作,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9月27日发布了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多功能复印设备和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等首批4项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经严格审查、评定,首批共有11家企业的292种型号的产品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中国环境标志”(简称“十环标志”)是目前国家环保部门颁发给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或产品的权威性认证标志;是我国政府的环保证明性商标,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公认的环保产品的最高等级和权威的认证。

此次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发源于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认监委共同启动的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低碳认证制度建立研究”,《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是该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标志着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正式建立,将为低碳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政府监管提供科学的评价与采信依据,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碳排放领域的话语权。

对于节能产品、环保产品和未来低碳产品的多重认证体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中国商报记者称,对于消费者而言,节能产品侧重于节约用能成本如电价、水价等,环保产品侧重于减少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如木地板的甲醛等,而低碳产品则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其中,环保部的“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仅局限在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多功能复印设备、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等少数产品。

“几种认证确实容易混淆,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几种认证可同时存在,同时认证,之间并不矛盾。”林伯强称,绿色节能产品认证针对所有的有害物质排放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等,范围比低碳产品要宽泛得多。低碳产品认证仅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并且这种排放是可计量的,如乘坐一次飞机增加了多少碳排放,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也认为,“节能是相对的,而低碳是绝对的,二者殊途同归,未来甚至有可能并轨。低碳产品认证将解决过去节能产品‘节能不低碳’的问题,比如一级能效空调的节能效果自然比二级能效空调高,但是由于采用换热器的材料更贵重,一级能效空调售价也要高得多,但从产品原料的生产制造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反而会比二级能效空调高。”

上述专家认为,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我国已是第一大碳排放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碳减排方面引起了高度关注,来自外界的压力也正在逐渐增大。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碳减排责任和义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他们认为,此次出台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有助于促进企业真正通过技术创新达到减排降耗目的,而不是仅靠占用更多的原材料成本。同时,多种认证彼此并不排他,未来谁能赢得企业自愿认证,在于谁能从财税部门那里争取到政府优先采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谁能赢得国际权威机构和发达国家的低碳标志互认,谁就能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随着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碳足迹”较小的产品,会迫使生产企业降低碳排放以适应市场,进而对全社会节能减排产生推动作用。

生产成本或大幅提高

然而,与发达国家更成熟的减排技术发展相比,目前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商品的加工与生产方法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若企业希望出口产品避免今后或因碳排放过高而被发达国家市场拒之门外,必须在生产中采用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节能改进工艺。如此一来,生产成本肯定会提高,有专家评估认为,成本可能会提高20%-30%。

“减排就意味着更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意味着化石资源和能源的效率提高或用量减少或能源资源替代,而且这种先进技术是指非商业化技术,即意味着高风险和高成本。因此,低碳产品认证将极大地推高产品价格。”林伯强强调,二氧化碳是全球公认的环境杀手,每个企业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排放二氧化碳。这种排放愈多,对全球环境危害愈大。因此,每个国家、每个企业都有义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说生产端的技术革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那么低碳认证则可以发动消费端推动节能减排。也就是说,国家将给货真价实的低碳产品认证书,一旦产品被贴上低碳产品的认证标志,消费者将能够放心选择购买,从而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和技术创新,努力开发低碳产品,影响和带动产业升级。

韩晓平则强调,碳排放空间是有限的,实施低碳与能效认证,一方面可以在生产领域当中设置相应的标准,有助于企业自身节能减排和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联系公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纽带,有助于构成全方位消费体系和形成新的消费价值观。他还以电动汽车为例,电动汽车成本较高,价格高居不下,相对燃油汽车来说,电动汽车的性价比实在不高。当前中国市场上较好的电动汽车是比亚迪E6,售价36万元,上汽荣威E50,售价23万元,都是比较昂贵的,同级别价格已经可以买到一辆很好的中级轿车。也就是说,即使有国家较大力度的补贴,现有的电动汽车价格太高也很难得到推广。

“实现低碳就意味着要多花钱,当然,价格有可能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首要考虑因素,成为低碳产品市场推广的一大瓶颈。在当前的形势下,消费者急需改变为追求生活方便而不顾生态成本的观念。”

韩晓平还提出,今年两会期间有财政部官员提出要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征收范围,即所谓的碳税,并计划将征收机关由环境保护部门改为地方税务机关。就碳税而言,对一个单位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固定的税收价格,可刺激公司以及个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企业而言,可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减少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帮助国家经济向低碳转型。

上述专家认为,在《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后,若采取政府采购清单等方式进行扶持,可提高低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根据初步设计,主管部门将依据相关产业政策,鼓励使用获得低碳认证的产品,对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组织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具体而言,我国将逐步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近期,广东、重庆两地发改部门还将启动低碳产品认证推广项目,制定管理办法的地方实施细则,各自从生产端、消费端进行鼓励。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