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径九曲十八弯,一边是巉岩,一边是望不到底的峭壁;冰天雪地,困在“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山窝;喀斯特地貌使煤层瓦斯暗藏“杀机”……每一个赴贵州开发的兖矿人,都有过这样的惊心动魄。
十载春秋磨砺,3600多天的考验。
十年前,山东兖矿集团注资9.85亿元成立的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职工5100人、煤炭产能规模780万吨、年产量超300万吨、资产规模达46亿元的区域公司。
十年里,兖矿贵州能化公司连续六年盈利,累计创造利润3.3亿元、上缴税费9亿多元。
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给贵州当地奉献了一笔厚重的精神资产。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说:“兖矿是煤炭行业的标杆企业,是最早进入贵州开发的异地企业,给贵州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了贵州煤炭产业的发展,在贵州树立了良好形象。”
与众不同的入黔开发
提起贵州,人们总会与欠开发、欠发达联系起来。
为了彻底改变西南资源大省的贫穷面貌,国家制定了“黔电送粤”战略。在此背景下,贵州将引入优势企业作为实施“富民兴黔”战略的关键一步棋,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优势企业入黔开发,创造最佳投资环境。
“大煤保大电”,在贵州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决策者看中了兖矿集团。
在兖矿集团到达贵州之前,贵州的小煤矿星罗棋布,贵州同行也在尝试着建大矿。
当年,一位出身矿工世家、号称江南最年轻的矿长,曾发誓要改变贵州无大矿的历史,结果屡屡冲刺都没突破喀斯特地貌的特有防线,最终兖矿集团帮他实现了大矿梦。
但是,面对兖矿集团的加盟,贵州同行也有被人分羹的忧虑。在人们担心兖矿集团技术能否改写贵州煤矿开发史的时候,忽略了其技术包里的灵魂秘密:创新。创新理念使兖矿集团入黔开发与众不同。
兖矿集团将在煤炭行业探索几十年总结出的管理、装备与培训并重的路数带到了贵州。
为了治理瓦斯,兖矿贵州能化公司派兵遣将到贵州、山西、安徽、黑龙江等高瓦斯矿区登门求教,集纳国内外先进治理经验,探讨身边瓦斯的劣性和赋存活动规律。他们学以致用,创造性地将一整套治理方案归结为8个字:安全第一、瓦斯为天。
出师首建的青龙煤矿瓦斯储量高达27亿立方米,瓦斯涌出量为每分钟37立方米。
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坚持全员联动,全方位、全天候运作,软技术、铁制度、硬装备一起抓,严格执行“九个一律”特殊问责机制,建立了集预测预报、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安全防护于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
青龙煤矿瓦斯抽采浓度保持在30%至60%之间,最大瓦斯抽采率达到63%。与井下工程同步,青龙煤矿在井口兴建了装机容量3800千瓦的瓦斯发电厂,形成了以用促抽、以抽促采的绿色循环。
贵州同行与“虎”相伴几十年,治理瓦斯高手如云,来自低瓦斯矿区的队伍短短几年就脱颖而出。
兖矿贵州能化公司所属的青龙煤矿、发耳煤矿率先建成贵州第一批国家级瓦斯治理示范矿井,并先后建立瓦斯抽放站4个、瓦斯发电厂2个,瓦斯发电量累计达到6300万千瓦时。
兖矿贵州能化公司总经理梁荣训认为,治理瓦斯既没有统一的模式,又不可能短期内解决所有难题,必须因地制宜,一矿一策,持久作战。
梁荣训说,在贵州治理瓦斯重点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投入,不能用小米加步枪去应对凶悍的敌人。二是依靠法制,重大瓦斯事故的发生都有个过程,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安监部门,事出万一,必须从根本上解决9999次侥幸的监管问题。
于是,兖矿贵州能化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加快了管理、培训、装备、创新四轮驱动。在技术上,实施联合攻关,对外产学研结合、结交企业技术联盟,对内发挥技术带头人作用、成立攻关团队,在贵州展开规模宏大的安全生产技术联合攻坚战,目标直指矿井持续高效生产、抽采掘平衡、瓦斯综合利用三大集成技术;在管理上,近水楼台直接将兖矿集团优秀管理方法引入贵州,“三为六预”安全保障体系、生产经营优化流程成本倒逼机制、精细化管理、产品结构和销售市场双优化等,向管理创新要效益。
经过创新攻坚,一个个大型现代化矿井在高原深处群山沟壑中拔地而起,生产建设现代化整体推进,实现了综采适用化、掘锚一体化、地勘精细化、洗选模块化、监测监控智能化和调度指挥信息化。
资本运作模式落地生根
作为首家入黔开发的异地大型煤炭企业,兖矿集团真切感受到欠发达地区的期待。在此背景下,“热爱贵州、扎根贵州、融入贵州、建设贵州”成为兖矿贵州能化公司的开发建设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在崇山峻岭之中开始建设现代化、市场化、属地化的宏伟工程。
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的青龙煤矿仅用了18个月就建成,被誉为“贵州建矿速度”。兖矿集团迈出的这一步引发了“蝴蝶效应”:一大批煤矿学习兖矿集团立竿见影,把办矿触角伸向西部。与火电项目配套、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建设如火如荼,其建设规模在贵州历史上前所未有。
望着群山环抱的安全型、环保型、园林化和现代化矿井,起初担心兖矿集团加盟分羹的贵州同行彻底转变观念,贵州上下一路绿灯,外来军团入黔开发渐入佳境。
在此基础上,兖矿集团快马加鞭,与开发银行和贵州盘江煤电集团完成“三强”会师,低成本持有盘江煤电集团31.4%总额达8.38亿元的股份,重组盘江煤电集团新军。这使盘江煤电集团换了一个活法。
入黔十年,兖矿集团开发贵州煤矿先后投入40多亿元。如果按照老套路单枪匹马干,这些钱也只能建两三个矿。新的运营模式使开发实力倍增,控股煤炭资源储量已超过兖矿集团本部煤田,形成控股5个大型煤矿、参股3个大型电厂和2个大型煤矿的能源投资建设格局。
在此期间,兖矿集团完成了澳大利亚最大煤炭公司收购,开辟了产业发展与资本运营相结合的新路子。之后,兖矿集团将资本运作模式引入了贵州。
2011年,兖矿集团引入香港合作资金20.26亿元,在国企控股性质不变的基础上,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华丽转身,与中国煤矿(海外)集团合作搭建总资产40多亿元的合资公司,为引领国际资本参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做了示范。
2011年12月,兖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信与贵州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在“十二五”期间,兖矿集团将在贵州重点发展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化工、煤矿装备制造及维修、现代物流贸易等产业,打造煤炭产业链,推动资源深加工,实现企业“产业高端化、产品高质化、经营高效化”。
对此,兖矿集团董事、兖矿贵州能化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家纯说:“我们在贵州走出了一条‘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路子,即安全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有效发展之路。对兖矿集团在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兖矿人真正融入了当地
兖矿集团与贵州有不解之缘。上世纪70年代,为缓解国家燃煤之急,数万建设大军顾不上畅饮六盘水矿区建成的庆功酒,昼夜兼程赶赴山东,打响兖州矿区开发会战。新世纪之初,兖矿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纷纷报名加入“大煤保大电”、“西电东送”的队伍。
但是,兖矿集团要想真正融入贵州,并非易事。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党委将赴黔开发比喻为赶考,考素质、考智慧、考战斗力。
2005年3月16日,《贵阳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其中有这么一条,全国国企四好班子兖矿集团党委、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党委、入黔队伍,一级带一级,寒侵不乱辙,千里不分心。
在贵州,杨家纯带领党委一班人起步就定制了“三不”:坚决不搞形式主义,坚决不搞繁琐哲学,坚决不搞固步自封。他们全力营造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政治环境。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兖矿人融入了贵州。
2009年6月28日,暴雨引发山洪袭击发耳煤矿。在宿舍休息的职工仅用10分钟就赶到了矿上,装沙袋、筑堤坝,堵截洪水。在井下,干部、党员、预备党员冲在前面,站在齐胸的洪水中抢设备、运材料。临近的水库大坝溃堤报警,22人的突击队冲上去,在湍急水流中扛沙袋、搭人墙、堵洪水,在雷电暴雨中拼了20多个小时,保住了矿井,保住了水库大坝。
2008年1月,五十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贵州。兖矿贵州能化公司所属青龙煤矿、小屯煤矿、五轮山煤矿受困。矿领导带头放弃春节返鲁团聚的机会,坚守岗位组织抢险。小分队冒着严寒进山抢修输电线路,矿井紧急启用自备柴油发电机,保证矿井的排水和通风。雨雪封路、停电停水、粮蔬告罄,矿上组织队伍翻山越岭到百姓家购买,肩扛人挑保证职工有饭吃、有菜吃。夜晚,点着蜡烛进行棋牌比赛,干部职工共度烛光大年夜……
兖矿人对事业的追求感动了贵州人民。纳雍凤凰小学400多名孩子冒着高原的寒风动情高唱他们创作的“五轮山之歌”,这是贵州第一次且由孩子献给外来创业者的歌。
“永不气馁,永不退缩,永不言败”,“特别讲奉献,特别讲大局,特别讲诚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成为兖矿集团入黔将士的标志性精神财富。
在贵州电煤紧张的2007年至2011年,兖矿贵州能化公司所属煤矿累计生产和供应配套电厂电煤720万吨,有效缓解了电厂“燃煤之急”。
2012年,在煤炭市场疲软、煤价普遍降低的条件下,兖矿贵州能化公司从提高煤炭产量和质量入手,全年产煤308万吨,列贵州煤炭企业第四位,实现利润5300万元。
到目前为止,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吸纳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4800多人,职工本土化率达95%,有520多人在科区级、矿处级岗位上得到晋升,输送36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参加贵大管理学院知识培训。
站在兖矿集团入黔创业第二个十年的起点上,杨家纯表示,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将全力打造“6个新贵能”:安全“新贵能”——扎实推进由高危行业向安全行业转变,把“新贵能”建成驻黔最具保障能力的本安型资源公司;创新“新贵能”——走低碳清洁、价值再造之路,做大做强煤基产业链,稳步将煤层气综合利用、机电装备制造维修、自主知识产权输出基地培育成新支柱产业;开放“新贵能”——对煤炭洗选加工、机电设备制造维修、瓦斯综合利用、现代物流贸易4个产业板块实行服务外包,借力发展;和谐“新贵能”——坚持维护权益与维护稳定并行;高效“新贵能”——有效实施资源、资本“双资”互动,加快创建国际化的公众公司;幸福“新贵能”——营造“争取幸福、创造幸福”的主流风气,建成广大职工的“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