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气象网的消息称,今天,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稳步回升,北京最高气温将达到17℃。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虽然近日气温逐渐回升,但雾霾天气也再度现身。昨天北京大部地区出现轻度雾霾,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而今天白天雾霾天气仍会持续,空气质量没有太大改善。
进入2013年以来,“雾霾”成了严重影响国人健康的一大杀手。来自环保部的数据显示,1月曾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了17个省(区、市),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受影响人口达6亿。
“光靠预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副主席曾晓东说。近日,他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环保系统的管理体制应当改革,由地方政府管理调整为环境保护部直属管理。同时,还要尽快调整环境保护工作方针,不能止步、满足于预防。
工业污染是雾霾第一大原因
曾晓东现在的职务,是环保部下属的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副主席。此前,他是原国家环保总局党组成员,中纪委派驻原国家环保总局的纪检组长。从纪检组长的位子上退休后,受原国家环保总局委托组建了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华环保联合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调查环境污染案件,替弱势群体进行环境维权。
2013年以来持续的“雾霾”令曾晓东深思。部分人将造成“雾霾”的罪魁归咎于机动车污染、春节燃放烟花等,曾晓东则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工业污染包括重化工污染是造成“雾霾”的最主要原因。
曾晓东认为,除了没有治理彻底的中大型企业造成大气污染和颗粒物污染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是大量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量大而面广,偷排、漏排和暗排现象严重,形成了大量的污染物的积沉。”曾晓东表示,必须重视工业企业的污染问题。当然,机动车尾气污染、建筑扬尘污染等也不能忽略。
成效不显著受制于管理体制
从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环保总局到设立环保部,至今已近15年。“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有进步、有发展、有成效,但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这是曾晓东的看法。
他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体制和队伍素质问题。
曾晓东说,现行管理体制除了省市区环保厅局一把手,实行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外,其余全部实行地方政府管理。各级地方环保局长的管理关系全部在地方,一切行动听地方领导。从环保队伍组织机构的性质而言,其职权和职责是履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但在现实中,当经济与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环境保护往往还是为经济发展让路。
“一些企业为提升地方GDP指标,对各类环境污染不实行有效治理;环境执法监管也显得苍白无力,环境执法监督疲软。”曾晓东说。
曾晓东说,由于环保体制是属地管理,地方环保干部和领导还要帮助地方政府发展经济,他们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对环境污染执法监管上。
基于这些问题,曾晓东建议,环保系统的管理体制应当改革,由地方政府管理调整为环保部直属管理。“环保部垂直管理到省市区环保厅局;省市区环保厅局垂直管理到地市级环保局;县区级环保局由地市环保局派出机构。三至五年轮换,这样既能有效地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又能全面有效地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推进企业全面有效地治理污染,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垂直管理还可防止各种保护主义对企业污染的包庇袒护,防止各类腐败的孳生和蔓延。
司法部门应严惩环境违法犯罪
“治”污是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污”是消极被动的。曾晓东建议,应调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调整为“立足于治、着眼于防、治防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但是,环境保护单靠环保行政执法的力度是不够的。曾晓东提出,只有靠司法的参与和介入,才能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更能有效地打击环境污染行为,惩治环境违法犯罪,促使生态环境保护依法运行在法制轨道。
他表示,我国的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污染环境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犯罪和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法律的追究和应有的法律处罚,从而助长了一些企业不依法依规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违法排污、偷排漏排各种污染物的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长期得不到解决。
曾晓东建议,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环境污染的违法犯罪各类案件的调查和处理,对于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的各类环境犯罪实行有效的打击和制裁。
同时,要总结昆明、贵阳、无锡等地方法院建立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环保合议庭的经验,总结应用司法手段处理和解决重大环境问题、保护公民环境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经验做法。
曾晓东建议,对干部进行环境目标责任考核,并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定期实行环保信息公开,听取民众诉求和呼声。要鼓励民众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和投诉,对民众的投诉做到件件有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