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推广绿色信贷制度,环保部门与银行业监管机构合作不断加强,企业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报送的信息从企业违法信息扩大到环评、‘三同时’验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等类型。”在3月27日举行的绿色信贷政策国际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在评价绿色信贷取得的突破后指出,“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绿色信贷是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于2007年联合提出的全新信贷政策。别涛说,除了在国家、省、市、县层面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外,多个省市环保部门还积极开展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研究,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目前环保部正加快推动《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起草工作,以规范企业环境绩效评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还在组织制订行业绿色信贷指南,为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工作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虽然在信息报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别涛说,“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与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还未建立部门间的环境信息交流机制。在已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地方也存在信息报送频次低于规定要求的现象。”接下来要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加强环保、银监与企业间信息沟通,全面实现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
“去年年底,我们评审绿色信贷工作,各行都有自己的标准体系。”河北经贸大学绿色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小江说,由于现行法规标准模糊、不统一,导致各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具体实施工作中,只能按照各自的理解来制定相关政策、方针、流程、制度及产品。
对此,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处长黄英俊深有感触。“到底怎么去定义绿色企业,‘两高一剩一资’行业怎么评估?”他说,绿色企业也包括“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在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可将环境污染降到最小程度、能源可节约到最大程度的企业,但由于现行政策中缺乏对环境风险定量评价标准,银行只能以是否合乎环保规定作为主要判断标准,无法对企业进行差别化评级。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姝影说,今年有望启动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研究工作。即对某一个行业同一规模量级、同一地理区位的企业,通过对比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状况,揭示其财务风险,帮助银行厘清客户优劣,解决差别化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