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犹如企业运行之血液,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多年来,作为拥有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电力和中电新能源)的大型电力能源企业,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国际)充分把握境内外“两个市场”和“产融结合”的核心优势,以敢为人先的探索和实践,高效决策、团队合作,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不断创新融资渠道,以闪电式的融资效率和低廉的融资成本,创造了一个个经典成功案例,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03年,我们入股澳电,首次开创了中资在国外投资输配电业务之先河;04年,中国电力香港上市,在主板块得到投资者青睐,成为当时五大发电唯一境外上市公司;05年到07年,中电新能源率先打造了五大发电集团开发新能源的平台。09年、10年、11年、12年在资本市场,又有多次实施配售、可转债、定向增发等案例。目前融资规模已累计超过200亿港元,特别是中电新能源短短6年融资总额已达80亿港元。正是有这两个融资平台,我们能够用低成本的融资,支撑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中电国际董事长、中国电力和中电新能源董事局主席李小琳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
一个经典的范例是,2012年,在李小琳的亲自主持下,中国电力成功实施了“飞龙”融资项目,以“配售+可转债”同步发行的方式完成了3亿美元融资。这是近三年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发电公司首次股本融资,也是近年来中国电力企业完全依靠市场力量而不是借助同业或上下游央企作为锚定投资者支持的股本融资,开创了中国电力资本市场运作新模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极其不景气条件下的香港资本市场最为成功的融资之一。
中电国际通过产融结合,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战略布局不断优化。过去十年,中电国际资产总额从130亿元发展到1070亿元,装机容量从500万千瓦发展到2100万千瓦,分别是增长了7倍和3倍多。资产分布从4个省发展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资产结构从单一火电,发展到水、火相济、新能源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清洁能源占比超过30%。通过资本运作,打造了香港资本市场上第一家央企新能源专业公众公司。目前,新能源公司拥有和管理的项目公司达22个,涵盖内地20个省区市,形成了“一个平台、五大板块、十余基地、百亿资产、千万减排”的发展格局,投产装机270万千瓦,在建及深度开发项目容量超过630万千瓦,累计实现盈利近10亿元,与传统燃煤电厂相比,减少利用标准煤约500多万吨,成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十年来,中电国际共计关停小火电机组14台计210万千瓦,新建60万千瓦级机组14台计874万千瓦,目前已经进入高效、节能、环保的百万机组时代,已核准和已进入核准程序容量近1000万千瓦。十年来,中电国际累计投入环保改造资金21亿元,实现减排二氧化硫73.8万吨,减排粉尘24.1万吨,供电煤耗下降近50克,累计节约标煤232万吨,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过去十年,在火电全行业陷入政策性亏损的艰难环境下,中电国际经营效益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累计上缴利税148亿元,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下,不仅确保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实现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出色的资本运作密不可分。”李小琳说。
在回答记者关于中电国际为什么能在资本市场取得辉煌成绩的问题时,李小琳强调这是践行“静水深流”文化的结果,是“人才强企、团队无价”理念的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制胜之道、永续发展之魂。“静水深流”、“团队无价”已成为中电国际员工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在实施‘飞龙’融资项目的三个月时间里,我们的谈判执行团队先后数十次修改协议,共召开近百小时的会议,经过了上千封电子邮件的往来,从细微处防止任何有损公司利益的环节发生,为成功发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保证了公司利益最大化。这就是我们团队文化的力量!”李小琳说。
这一点也得到了中电国际合作伙伴的充分认同。在飞龙项目完美收官之际,投行瑞信感慨地对李小琳说:“您决策的英明果断、公司团队的专业尽责、中介团队的紧密配合,是本次项目成功的关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团队对您的指示充分领会,对项目执行的每一步均精心安排,布置到位,最后以对公司、对股东非常有吸引力的条件成功融到了具规模的资金。我们为能够再一次为您和您的优秀团队做出贡献而感到骄傲!”
在谈到中电国际资本运作的经验时,李小琳认为,首先要坚定信念,做好主业。中电国际一直以来专注发电主业,一方面推动传统电源升级优化,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稳健的发展趋势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认同。其次要勇于尝试,严控风险。中电国际资本链的优势有效拉动了产业链的发展,使公司在新能源战略布局和研发上获得先机。公司始终注重加强风险管控,规范治理结构,健全风险内控机制,配合外部审计机构,形成良好的监督制约机制。第三要保护商誉,维护形象。中电国际始终坚持诚信立企,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注重和谐发展,维护员工队伍稳定,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另外利用国际平台,振臂高呼,扩大影响,增进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