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纷纷因缺水告急。谁是这次大旱的“罪魁祸首”?大旱当前,舆论聚焦到了长江上游的“解渴之水”三峡水库。在互联网上,有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今年的干旱是否是三峡工程引发的?带着这个疑问,中国能源网内容中心张磊专访了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院士。
中国能源网(张磊):媒体以及一些专家指出,因为修建三峡工程而改变了流域气候,造成今年南方地区严重的旱灾,您如何看待此事?
陆佑楣:三峡建成运行以来,经常会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出现一些自然灾害时,质疑声更多。
我相信即使三峡大坝运行几十年后也还会有质疑声。人类对一项重大工程的认识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工程本身也要经过历史的检验。三峡工程是经过几代中国人的探索、实践、科学试验、规划、设计、论证和审查,并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最后决定兴建三峡工程,是一项科学、理性的工程。
每年长江通过三峡坝址的水量约4500亿立方米,三峡水库的蓄水量是393亿立方米,只占总水量的8.7%,水库也没有引走一立方米水。水力发电是利用水的势能发电,不消耗一立方水,也不污染一立方水。水库的水是在不断地更新,是长江水资源调蓄的重要工程。今年春季长江流域出现了持续的干旱,这是大气环流多种气候特征形成的。三峡水库的水域面积只有1084平方公里,只比长江原河道水面面积大一倍,从局地水循环角度看根本改变不了流域的气候特征。说今年长江中下游的旱灾是三峡水库蓄水的后果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国家气象局已有权威的说明,与三峡水库无关。事实是今年长江干流也出现了枯水流量。2月10日三峡的入库流量只有3700立方米每秒,按照三峡工程设计最低下泄流量要大于5000立方米每秒。进入四、五月份,长江中下游出现五十年一遇的干旱,为此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时调度,加大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据统计,在这一枯水期到五月末共向下游放水215亿立方米,减缓了中下游的旱情,发挥了较好的抗旱作用。
长江三峡工程是整个长江流域防洪抗灾体系中关键性的骨干工程之一,它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但绝不是全部,过分夸大它的责任和过分贬低它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对三峡工程的认识既不要“神仙化”,也不要“妖魔化”。
中国能源网(张磊):目前由于天气原因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三峡工程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陆佑楣: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和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防洪、发电和通航。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主要任务是保护汉江平原的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的肥沃耕地,免受长江干流出现超限洪水的威胁,使荆江大堤原有的十年一遇的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2010年长江干流发生了一次大于1998年洪峰流量的大洪水,三峡的入库最大流量达到了每秒70000立方米的大洪水。国家防总下达了水库的调度令,三峡水库拦蓄30000立方米每秒,下泄40000立方米每秒,从而大大缓解了下游的洪水灾害。当前长江中下游连降暴雨由旱转涝,因为长江虽开始进入汛期,但流量还远没有达到洪水的标准,长江干流通过三峡坝址的流量只有20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三峡下游出现的暴雨只有依靠地区性的支流防洪工程来解决。
中国能源网(张磊):当前我国水能利用在开发过程遇到了生态环境和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你的看法是什么?应该提出哪些相应的对策?
陆佑楣:从自然界取得能源,水能利用取得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人类取得能源重要举措之一。水力发电从本质上讲是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建设一座水电站,它必须建一座水坝以获得水的落差和形成水库以调蓄不均匀的水量,水库也必然要淹没一些土地,搬迁一些居民,水坝阻挡了鱼类的通道,改变了原来的环境,也会改变这一地区的生态。应该看到我国的水能资源都集中在西南山区,如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等干支流上,都属于深山峡谷,土地资源极其贫乏,居民分散,生活在极其贫困、相对原始的状态,自然灾害频发,居民的生存环境极坏,绝大部分都属于不宜人居的地区。水库淹没地区大部分属于这一类。水库移民搬迁,重建家园,改善基础设施,改变这些居民的生活状态是积极的因素。水库移民可以和这部分居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结合起来,这是应该做的事,就是不建水库也应该改变他们贫穷落后的局面。
当前水库移民成为水电站水库水坝建设的制约因素,本质上是自然资源经过开发形成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应适度调整当前水电站的上网电价,把调高电价的收益返回给资源所在地,这就可以促进库区改变面貌,调动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积极性。水库淹没虽然是贫瘠的土地,也改变了一些水中和岸边的生物生存环境,这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兴利除弊,世界上有近70万座水库的实践经验,是可以做到的。不要过分的夸大对生态与环境不利的一面,要从整体看水库有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积极效应。
中国能源网(张磊):关于怒江水电开发,请谈谈你的意见。
陆佑楣:怒江水能资源丰富,是中国唯一一条尚未开发的河流。峡谷河流两岸基本上没有土地资源,居民都是少数民族,靠山吃山,砍伐森林,陡坡耕垦。居民的贫困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海拔1500米以下原始森林植被已荡然无存,1500米以上还保留着良好的原始森林。如果不加以保护,裸露的岩石坡还将逐渐上延,这是可怕的后果。怒江可开发十几个梯级水电站,总资源量可开发2000万千瓦,每年可得约1000亿千瓦小时的电量。每一个梯级水库都没超过原始森林的起始高程,不破坏原始森林,更不可能改变所谓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独特地形地貌。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应该得到尽快的开发利用,水能开发与生态移民结合起来可以保护仅存的自然生态。开发怒江水电资源,是怒江人民改善生存条件、摆脱贫困,并切实保护怒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当然怒江开发的每一级电站都要经过科学的严格的综合评估论证。每一级水坝都应该远离地质断裂带,要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中国能源网(张磊):最近国务院会议审批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有些媒体和网民认为“中国政府终于承认了三峡工程出现了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陆佑楣:这是一种误解和误导,三峡工程的功能和建设目标是国家批准的。三峡蓄水运行以来没有出现与原目标不符的地方。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水库开始蓄水以来,经过8年的运行,各方面的监测数据、资料表明都在原预计范围之内。它的防汛、发电、通航功效清晰,又经受了下游干旱时向下游补水抗旱的考验。关于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我没有看到全文,我估计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本来就该纳入常态工作规划中的,即使没有三峡工程也是应该做的。长江及长江流域该做的河道整治、江湖协调等基础设施工作都应纳入常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能都纳入三峡工程的一部分,不能总贴在三峡工程身上。
中国能源网(张磊):现在节能减排的对策是什么?
陆佑楣:减排就是减少碳元素的使用,化石能源要少用,目前减排压力还是很大,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了。我们的单位G D P能耗太高了,个人用能效率很低。中国GDP占全世界GDP的9.5%,而一次能源消耗量却占全球的17%,按人口平均的能耗量计算,中国也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要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省能源消耗,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不论从减排的压力还是从资源保有量两方面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我认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最终取向应该是核电,要稳步发展核电。但怎样让核电变得安全可靠?我们不能因为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就因噎废食,但要转变核电设计思路。我最近有个建议,把核电站的反应堆装进地下。当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有很多采用地下电厂,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单机10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14台全部建在地下,地下厂房有32米的跨度,高度是70-80米高,然后长度可以根据地质情况开挖。一个核电站反应堆100万千瓦,体积不是很大,全部放到地下都可以,如果出现事故,也容易封闭,及时防止核辐射的泄露。现在内陆各省都想搞核电站,因为煤炭供应供不上,在陆地上建核电站,方圆10公里内的居民百姓都要迁走。我国有那么多山区,地下有足够的空间。万一发生地下核电站事故,可迅速进行封闭,不会像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那样。如遇地震,对地下工程的破坏也要小于地上工程。所以核电站把反应堆建在地下是很好的出路。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