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因拥有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而被誉为“祖国的镍都”,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因为能耗高、用水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让这个“金娃娃”戴上了黑帽子。近年来,金昌市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记者在金昌市河西堡镇看到,到处是繁忙的景象,随着一家家企业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已现雏形。据河西堡镇镇长张爱明介绍,这个园区主要承接新疆、内蒙煤炭资源转化需求,以焦化、兰炭、电石为龙头,将内蒙古太西煤、甘肃瓮福、金化集团 公司等众多企业,以尾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紧紧连接在一起,使区域内煤、焦、油、气循环利用,形成了产业链条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格局。
“比如说上游企业原来产生的废气,只能在排气口点火,通过‘点天灯’的办法消耗掉,但现在这些废气都会传输到另一家企业,变成生产PVC之类产品的主要原料,产业链条延伸了,上下游企业都能从中获益。”张爱明表示,园区规划项目总投资为120亿元,园区建成后,年工业销售收入可达170亿元。
除了园区的“中循环”,当地所有的企业都实现了“小循环”。在当地最大的企业金川集团公司里,随处可见“循环”工艺。公司生产的硫酸每年有80万吨用于金化集团生产磷酸、农用肥等,金化集团生产的纯碱又作为公司镍精炼过程中的试剂……数据显示,金川公司固废综合利用量已经由“十五”末的26.7万吨增长到目前的155万吨。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做大了经济总量,并且实现了环保良性循环。在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金昌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 2008年到2011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共下降14.61%,在甘肃省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金昌市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2011年,市区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考”排名中名列全省第一。“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碧水蓝天”已经成了当地所有干部群众的共识。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全国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其中“金昌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金昌市市委书记张令平表示:“我们有信心,通过进一步强化循环发展、生机无限的理念,为甘肃省在2015年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起到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