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天津工业始终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放在工业化战略的突出位置,大力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向结构优化要节能,向技术进步要节能,向加强管理要节能,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一五”工业在总量净增1万亿元的情况下,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8.1%,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能耗下降23%的目标任务。
坚持结构降耗为根本,努力构建节约能源的产业结构
一是严把“病从口入”关,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项目建设。在项目引进和建设中,牢牢把住技术水平、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三关,严格执行能源浪费一票否决制。在全国率先实施能源评价,五年来,天津实施的近千项工业投资项目,全部符合国家节能规范,其中促进节能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37%,其余的全部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能耗的项目。
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根本上消除高能耗的点和源。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了分年度淘汰落后计划,累计淘汰实施东移搬迁改造941户企业,累计腾出工业用地18.8平方公里。加大淘汰落户生产能力力度,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5万吨、钢铁产能590万吨、印染产能2500万米、平板玻璃产能150万重箱、酒精产能1.8万吨、小造纸产能7.49万吨,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三是积极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聚集,形成集约效应,发挥节约效益,把成本、消耗、污染降下来。西青泰达微电子区,以9万千瓦电力负荷,创造了超1000亿元的产值。冶金行业通过聚集实现了生产流程连续化,热装热送、连铸连轧、一火成材,仅淘汰二次化铁一项,每年就节省10万吨标准煤。集中布局建设的纺织高新园,通过建设高效率的集中功能设施,替代了过去分散在各企业的几十个低效变电站、锅炉房,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每百米布耗电降低30%。
坚持以技术降耗为支撑,积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一是成功研发转化了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太阳能电池及其应用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产品国内领先。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风能设备生产达到国际当代水平。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和回灌、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应用等技术具有明显优势。高性能电池、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供氢系统等能源高效存储及转换技术处国内先进水平。工业窑炉蓄热式余热回收利用等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
二是持续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推广了地源热泵等十项新技术、富氧喷煤等十项新工艺、变频调速等十项新设备。“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国家重点节能项目34项,形成年110万吨标煤节能能力。节能技术改造380项,形成年190万吨标煤节能能力。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燃煤锅炉改造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得到普遍实施,推广高效绿色照明产品1000余万支。仅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一项,全市就减少电力负荷50万千瓦。天钢集团实施和推广高炉煤气余压发电、富氧喷煤等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新工艺,建立起了新一代可循环的炼钢流程,在2011年全国115家钢铁企业指标排序中,公司转炉炼钢工序能耗、煤气回收利用率、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等4项指标列全国第一名,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天津大乙烯是我国第一个只喝海水的大型乙烯项目,每年节约淡水近400万吨。
三是千方百计拉长产业链,努力实现从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线性增长转变为“吃干榨净”的循环发展模式。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次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天津是较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建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北疆电厂和大通铜业有限公司等6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电子通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和食品饮料方面搭建起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全区成为污染基本“零排放”的生态工业园区;天津北疆电厂项目是我国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火力发电机组,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百万千瓦发电机组,采用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合-废物资源化利用这样循环经济模式,年新增发电量110亿千瓦时、增加原盐产量45万吨,不仅节省22平方公里的盐田用地,而且供电煤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下降25%。
四是大力开展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1315”工程,即搭建一个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矿产资源、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余热余压、再生资源、生活垃圾、海洋资源、再制造、新型建材、农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十大重点工程;按照资源化、再生化、减量化、绿色化、链条化的原则,构建50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巧用减法做加法,变废为宝,实现倍增效应。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
坚持管理降耗为保障,大力加强节能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系统规范的地方节能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颁布实施了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暂行管理办法、能耗考核统计办法等配套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节能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有关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市区两级共完成审查项目2465项,提出节能措施千余条,措施节能量达到60万吨标煤,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盲目上马。
二是推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把范围拓宽到年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全年推动近2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落实中高费方案160项,无低费方案937项,年可节能18万吨标煤,节水62.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242吨,节能减排效益近2亿元,推动了全过程节约。
三是规范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市政府修订出台了《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认定管理。全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近百家,涉及新型建材、再生水、垃圾发电等多个领域,年利用各类废弃物1200万吨,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有效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是积极探索能源管理师制度。作为全国5个试点省市之一,出台了《天津市能源管理师管理试行办法》,组织了两期能源管理师培训,200余人参加培训,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五是强化社会服务制度。汇集各行业专家,不断充实市节能、清洁生产、综合利用专家库。鼓励社会化、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发展,培养扶植了近百家节能评估、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