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发展低碳农业让农民节支增收

2012-03-28 12:55:57 农民日报

在许多人看来,测土配方施肥原理简单、操作方便,无非是科技人员对土壤和作物“望闻问切、开出药方”,企业“照方配药”,农民“按方用药”。其实,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化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因为农民传统施肥观念根深蒂固,土壤地域差异和作物品种多样造成的肥料需求千差万别,农业技术物化体系联结不畅,基层科技推广机制“最后一公里”等难题。要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效用真正落地并实现最大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达到农民增收、社会受益、企业盈利的多赢效果。

北京市从2006年启动测土配方施肥以来,仅用3年时间就在全市主要作物生产上实现了全覆盖,很多专家称其“创造了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的奇迹”。日前,记者采访了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成员、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土壤肥料学专家赵永志,请他结合北京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中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谈一谈如何算好农民收入、社会收益、企业利润“三笔账”,实现多赢。

记者:“肥大水勤,不用问人”是很多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施肥观念和方法,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使用过程中,旧有观念是否形成阻碍?

赵永志:实话实说,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会遇到既有传统观念的限制。和很多地方的农民一样,京郊农民长期实行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方式,养成了“施肥越多越好”,“施基肥凭经验、后期追肥看庄稼长势凭感觉”,“购买肥料只看价格、不看养分含量”等落后观念,不仅增加了生产投入,而且还带来了农产品安全和农业面源污染等诸多隐患。

比如,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延庆县康庄镇马坊村的农民给生产队里的玉米每亩撒了15公斤碳铵,秋后多收了100来公斤玉米。尝到甜头的马坊村农民,碳铵用量逐渐升高,最高到了50公斤。后来有了尿素,氮含量比碳铵高出1.7倍还多,使用量仍是逐年增加,最高用到了每亩35公斤,还要施上15公斤二铵。到了上世纪90年代,马坊村玉米的亩产在化肥的催生下不断拔高,达到了700公斤。

可自此以后,无论怎么增加化肥使用量,亩产只能维持这个水平。同时,土地还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土壤越来越硬,大土坷垃越来越多,有的脚踩都不碎;以前土里常见的蚯蚓也不见了踪影。其实,这都是土壤贫瘠的信号,单一、过量使用氮肥导致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而这也正是农业部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原因。

测土配方施肥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调节和解决作物养分需求与土壤养分供应之间的矛盾。因为不是所有土壤的养分都是齐全的,都能完全满足植物营养需要,所以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同时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在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实施过程中,北京通过采取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以及大量的田间试验、示范展示和现场会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使农民有了更直观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抓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田间学校,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农民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记者:要让农民对一项新技术心服口服地接受,恐怕要让他们真正尝到这项技术增产增效的甜头才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几年来,实际效果如何,对农民的“收入账”有多大贡献?

赵永志:我还是举个例子。房山区窦店村有1500亩冬小麦,2008年开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连年增产。2011年,平均亩产达到540公斤,比前四年高出一半以上,其中278亩小麦亩产达到580.5公斤。这一产量在冬小麦华北北部边缘地带受冻害、干旱影响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村里生产负责人许建宇当时说了一句话,“过去常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现在应该是“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靠配方”。

根据试验和生产实际调查,2006年至2011年,北京市小麦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比传统施肥亩均增产24.69公斤、玉米亩均增产29.87公斤、蔬菜亩均增产107.97公斤、果品亩均增产59.91公斤。

对于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来说,经过多年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大兴西瓜、平谷大桃、昌平苹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同时一些地区也在逐步打造新的特色产业,如昌平草莓、通州樱桃等。传统特色产业随着肥料的连年大量投入,出现了品质下降的现象,制约了进一步发展;新型特色产业由于农民经验不足,对作物肥料需求规律和土壤养分特点不明,使农产品品质达不到预期目标。两者都需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大力支撑。

昌平区兴寿镇的冯文伟从2005年起种了5个大棚的草莓,可前几年草莓口味总是偏酸,效益不理想。去年,他把土肥专家请进温室,专家通过抽取土样检测发现,温室内的土壤养分氮元素多、钾元素偏少,导致草莓口感变酸。

土肥专家随后开出了“肥方”:根据草莓苗期、花前期、花后期、膨果期等不同时期的生长需要,分别施用不同配比的氮、磷、钾等元素肥料。按照这个配方,冯文伟种的草莓变得香甜起来。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他还增加了偏酸、偏甜、酸甜适中3种口味的草莓,游客可根据不同口味需求进行采摘,大受欢迎,效益比以前增加了近3成,每亩收入10多万元。

应该说,测土配方施肥的研究推广,不仅保证了北京市粮食、蔬菜基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还推出了京郊一批鲜活优质的高端农产品,如“配方樱桃”、“配方金桃”、“配方苹果”等,满足了市民消费需求,更极大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数据显示,北京市自2006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来,累计推广面积2222.77万亩,增产农作物9.78亿公斤,为农民增收节支18.08亿元。

记者:北京是我国较早开始测土配方施肥试点的地方,而且不到3年时间就在全市主要作物生产上实现了全覆盖,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永志:我想除了农业部门创新了一套适合北京实际的推广模式之外,能够创造这一农业技术推广奇迹,与政府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是分不开的。

2005年北京市就按照农业部要求做了积极筹备,2006年项目正式启动并被列入市政府折子工程,2007年被列为市人大督办实事。2006年以来,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先后投入测土配方施肥工程7200余万元;2006年~2009年,财政从小规模示范专用配方肥价格补贴做起,补贴配方肥资金超过1600万元,有机肥补贴5700万元;2009年实施《北京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规划》工程后,这两项补贴总资金更是超过了10亿元。

之所以有这样巨大的投入,正是因为北京市政府“算”准了测土配方施肥的“社会收益账”,除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更有可观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北京这么一个国际型大都市,有2000多万人生活在这里,为其提供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目标。在耕地资源有限、并且日益减少的现实下,传统农业粗放式、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上面的目标,必须通过土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京郊氮磷钾用量达到14万吨(纯养分),约合每亩39公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肥无论施用多少,也不可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且使用量越大,作物所吸收的比例越少。据测算,2005年北京市大田作物氮肥的利用率为20%~30%,磷肥为10%~15%,钾肥为30%~40%。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有的存于土壤之中,有的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形成面源污染;还有的挥发到大气之中造成空气污染。

据研究,农业每减少1公斤化肥投入,相当于减排3.69公斤。试验数据和生产实际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比传统施肥方式的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了8.8~10.2个百分点。北京6年来累计节省化肥6.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73万吨。可以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化肥投入,减少了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的潜在风险,是解决农业生产既要增产,又要保护环境这一“两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推动了北京农业低碳化发展。

记者:我国化肥流通体制一直处于技物分离状态,所谓“卖化肥的无技术,推广技术的无实物”。那么北京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化过程中是如何解决这对矛盾的?

赵永志:农民使用配方肥料,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落脚点和关键点,也是检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成败的重要指标。为了让土肥部门的技术最终物化落地,转化到“一袋子肥”上,让农民真正会用、用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北京创新工作方法,为企业也“算”好一笔“利润账”,建立了科研、推广、企业多部门合作联动的模式,达到了多赢效果。

农业部门统一招标,43家来自北京和河北等5个省市的肥料生产企业参加竞标,35家企业最终中标。中标企业按照配方标准生产专用配方肥;土肥站统一把好质量关,并将肥料配送到全市100多家农田培肥供肥连锁店;农民可从连锁店自由购买,从而建立起企业择优、产用紧密、质量可查、技物结合的农田培肥工程供肥机制。农田培肥工程用肥质量总体合格率达到92.9%,其中,有效成分合格率达到96.5%,有害成分检出率为零。从而改进创新了肥料供应体系,保证了肥料质量。

另一方面,农资生产企业、经销企业由原来单纯的生产经销转变为技术服务站点,也承担起向农民进行面对面宣传服务的责任。同时,通过发挥服务站点的窗口作用,把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和技术需求直接反馈给推广部门,真正搭建起推广部门与农户间的桥梁,为推广部门调整服务方向、制定农业技术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加强了技术指导与推广的针对性、有效性。

此外,通过项目带动,特别是配方肥的生产,有效地促进了肥料生产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与提高,产品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优质性和高效性,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为肥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对推动北京肥料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催化剂与助推器的作用。

例如,北京市土肥工作站针对京郊果类蔬菜的养分需求规律和土壤养分现状,开发了2种果类蔬菜专用配方肥,提出了增加钙、镁等中微量元素以及硝态氮的要求。肥料企业克服困难改进生产工艺,生产出的蔬菜专用配方肥深受农民欢迎,3年来累计推广应用2650吨,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记者:“最后一公里”始终是农业科技应用中绕不开的一道坎儿。在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过程中,北京对于破解这一难题方面有哪些探索,效果如何?

赵永志:正如刚才所介绍的那样,为了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济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北京市充分发挥土肥技术推广部门与肥料生产销售企业的合作效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大技术物化服务的力度与广度,有效地解决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北京市不仅建立了很好的行政推动、政策引导、技术保证等模式,市土肥站还积极进行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方法的创新、总结、完善,形成了适合京郊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五种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一是一条龙式。即针对规模化生产的农户,采取统一测土、统一配方、委托企业统一生产、统一配送及技术指导的一条龙服务。

二是站企结合式。即之前所说的推广部门与企业合作,公开招标以确定配方肥的生产企业,中标企业按照市土肥站制定的配方和质量标准生产配方肥。企业配合推广部门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宣传与培训,并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三是连锁配送式。市土肥站确定“配方肥料连锁配送店”,由配送店按照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统一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农民自由购买的要求经销配方肥料,实现配方肥料的企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四是农资加盟式。充分发挥大型农资企业的市场资源优势,加强区县土肥技术部门与其合作,确定各区县主要区域、主要农作物的施肥配方,农资经销企业按照配方对购买肥料的农户提供合理的肥料套餐和技术服务,参与直接送肥、送技术到农户的活动。

五是科技入户式。采取“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方法,科技人员进村入户,采取培训班、田间学校、现场观摩、科普赶集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提高示范户的科学施肥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能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民土专家,带动更多农户。

如今,北京市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功能性、多样性、高端性、特色性的凸显,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继续创新完善技术体系和推广模式。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农业 低碳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