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试图释放石油储备应对高油价的报道见诸报端,也引发了对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热议。但是,目前国内关于石油储备的种种讨论却由于对石油战略储备的认识不足,存在着众多误解甚至扭曲,本文将以美国石油储备的运行为例,对有关石油储备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澄清。
战略石油储备归政府所有,但整个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却有可能高度市场化。也就是说,从储油地选择、储油规模、储油设施利用、补仓和释放的时机、动用储备机制等等都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
首先,从储油地选择来看,基本原则是安全和方便。美国选择墨西哥湾沿海地区作为石油储备基地,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盐矿洞穴,除了安全性外,主要是较低储油成本。据估计,采用地下盐洞的出油成本不到地面储油成本的1/10;墨西哥湾还是美国主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强使得在非常时期战略石油能迅速转为成品油。我国的战略储备原则差不多也是这样。
其次,从战略石油采购来看,基本原则是低买和尽量减少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影响。但是,说得容易做到很难,只能尽力。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量比较大,一般采用招标的机制进行采购,有一定的灵活性,尽量避免采购对石油市场价格的影响。因此,战略石油储备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政府招标采购,长期供应合同占到了招标采购的40%,还有选择在石油市场价格低迷时通过现货招标,一部分以实物(石油)抵租金的实物特许费的形式获得。由于美国政府可以收取墨西哥湾的石油开采租金,可以通过采用石油来抵租金,这种战略石油储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在市场上公开原油交易量,降低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再次,储油补仓重要的是“高抛低吸”时机,有些像炒股,但是条件更高,当然,前提是有比较大的“仓”。2009年当国际油价一度降到每桶40美元,我国却无仓可补,丧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受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影响,近期国际油价大幅度波动,为战略储备调整提供了一些时机。
一般来说,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是不断调整的,但在一些年份储备量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如1986~2002年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基本维持在5亿~6亿桶之间。2001年受“9·11”事件的影响,美国调整战略石油储备的政策,之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迅速增加。由于有比较大的“仓”,现实中从每次石油补仓的时机来看,美国似乎基本上做到了“高抛低吸”。这当然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相对有效的决策体系相关,使得美国能够比较好地把握石油补仓和释放的好时机,同时做好发挥稳定市场和确保石油供应安全的平衡。如1994~1997年间,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基本上没有进行石油补仓,可当1998年石油价格迅速下降时,美国启动了补仓行动。再如,2009年当国际油价从148美元跌至46美元时,美国再次启动补仓行动,弥补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时期释放的石油。
第四,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一般需要法律约束。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必须符合《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的约定条件,才能进行全面动用、有限动用和测试动用等3种可能形式进行释放。其中全面动用和有限动用必须由美国总统决定,而测试动用的决定权是能源部部长。全面动用的定义非常严格,指在出现“严重的供应中断”情况下,包括由于严重石油供应中断,或者不可抗力而导致对国家安全或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有限动用的条件则较上面一种情况为轻,是指时间较长或大范围的国内国际石油中断供应情况。至今,美国总共18次宣布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其中真正由总统下令动用的只有3次,即海湾战争,2005年8月的卡特里娜飓风,还有就是2011年7月为抑制油价上涨而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同采购一样,一般也采取招标机制。一旦总统决定动用石油储备,能源部就将采取招标方式向市场公布投放储备量,并公开向石油公司招标。据说,美国从开始决策到石油储备投放市场只需要13天。
最后,从战略石油储备设施利用来看,基本上由政府出资经营。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全部依靠财政拨款。为了减轻石油储备导致的财政负担,美国对储油设施开展了一些商业化运作,包括向国内企业,甚至国外企业出租,从而获取租金收入。出租还根据对象,分为长期出租和短期出租,其中短期出租主要针对国内企业(基本上是企业做库存),长期出租则针对无充足原油储备设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