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综合
  • 代表委员呼吁遏制污染“此起彼伏”

代表委员呼吁遏制污染“此起彼伏”

2012-03-14 13:41:26 新华网

“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铿锵有力。

中国环保之路该怎么走,代表委员们热议不断。

环保为何仍不尽如人意

人大会议开幕当天,在提交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坦承,2011年节能减排目标没有完成。不久前水利部公布的一组数据也显示,目前,中国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38.6%的河床劣于三类水,2/3的湖泊富营养化。

加强环境保护,这一呼吁多年的老话题,为何仍有这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代表、委员们表示,环保意识不到位、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环境污染成本低是重要原因。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卜漱和直言,很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建在沿湖、沿江地区。有些企业不遵守法规偷偷排污,却未受到严厉惩治;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放,乡村农药、化肥的超标使用,都造成湖泊江河被严重污染。此外,现在一些湖泊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宾馆、游客产生大量垃圾污染。

一直关注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人大代表、广西灵山县委书记潘雪红表示,由于缺乏配套设施和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部分农村生活饮用水的水质仍得不到卫生安全保障。

人大代表、广东惠州市旅游局局长黄细花举出了限塑令的例子,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限塑令,但由于执行不力,违反限塑令的行为在全国广大城乡仍然随处可见,限塑令实际成了一纸空文。

破解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在生态保护中开发、在经济建设中保护生态,对很多地方的主政者而言,是摆在面前的难题。

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就坦言,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环境,是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如何解开这道难题?苏荣代表明确表示,要坚决堵住污染源,无论是什么样的有效益的项目,只要是污染较重的,一律不引进,宁肯不要眼前的政绩,不要这样的速度,“只有如此,才能保住我们的生态”。

卜漱和委员建议说,地方招商引资,千万不能把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建在沿湖及入湖支流的两边。在开发旅游时,相关部门如旅游局、水利部、环保部要联合划定旅游区,严格限制宾馆和旅游设施建设。此外,还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在限制湖泊江河的上游发展时,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人大代表、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举例说,石漠化已成为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他建议,国家应尽快将全国451个石漠化县(区、市)列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范围,并将石漠化治理补助标准由每平方公里20万元提高到30万元,其中,林草植被恢复建设投资应占总投资的6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石漠化的加剧,才能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前提是转变发展方式

在代表、委员们讨论的会场和就餐的场所,节能减排的做法随处可见。如写有“给水瓶做记号,并请喝完”的瓶装水、废报纸做成的铅笔、正反两面打印的文件等。

两会,是环保的呼吁场所,也是践行之地。

人大代表、北京市原崇文区环卫三队队长关阔山建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应该从身边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做好垃圾分类等。政府、公众共同使力,才能事半功倍。

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环保要求,在代表、委员看来,前提是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共同行动。如果没有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自觉意识,没有为发展留后劲儿的科学观念,即便有法规约束,环保问题也会“此起彼伏”,难以根治。

卜漱和委员强调,地方政府一定要意识到污染的严重后果。污染以后再来治理,代价太大太沉重,而且有可能不能逆转。

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建议,加大对节能减排设备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节能减排设施投入经济补偿机制;完善减排政策,研究出台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减排的奖励措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代表 委员 遏制 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