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会在今年恢复核电站项目的审批。”在今天(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就“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委员的这句话,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引用并用于新闻标题。
这被不少人看作是中国核电产业从福岛核事故之后的“暂停”中复苏的一个信号,继“安全高效发展核电”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中国核电即将开闸”的说法再次得到证实。
福岛,核电之痛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大地震及其后的海啸引发核泄漏,将“核电”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弃核之声此起彼伏。3月16日,中国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国四条”,核电新建项目审批被按下了“暂停键”,而这一停就是整整一年。2011年,政府没有批准建造任何新的核电站。4月15日,由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组织的国家民用核设施综合检查团,开始对在运和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中国核电发展进入了休整期。
安全,第一要义
福岛核事故给核电业带来许多反思,安全首当其冲。
“发展核电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必须要强化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设计、制造、建设、运行、退役、安全监管和应急各个环节都要明确责任,共同构筑安全防线。”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名誉院长杨岐委员说。
自福岛核事故后,中国在核电安全上的态度更加谨慎。国家能源局已于今年2月全面启动核电安全技术研发计划,旨在结合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进一步提高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安全技术水平和应对极端灾害叠加的能力。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委员表示,虽然核电目前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但仍将是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继续发展核能,现有技术可以保障核电安全。
重启,势在必行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巍委员3月5日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当前我国水电资源有限,风电受成本、储能技术及并网制约,太阳能发电又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要改变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左右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核电。”
刘巍此言不虚,随着中国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供应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能源缺口越来越大。作为中国能源“主力”的火电受制于环境压力,水电受制于移民和生态压力,都难以持续扩大规模;风力发电等其他新能源尚难当重任,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真正能够作为“主力替补”而稳定、持续供电的只有核电。
与刘巍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赵志祥代表,他表示福岛核事故虽然延缓了世界核电的发展,但却并未改变业内人士对核电的基本认识,核电依然是安全和清洁的能源,未来将成为中国能源需求的重要支柱。“这样的基本认识不能单纯因为一次事故就改变,其他行业事故也不在少数。”
后发,中国优势
在核电领域,晚起步的中国得以直接从较先进的二代技术开始,这就是赵志祥所说的“后发优势”。“较之日本,中国核电发展具有后发优势。日本核电站用的是第一代的改进型,我们用的是第二代、二代半技术,并且正在从美国引进第三代技术。”赵志祥说。
在今天的记者会上,王炳华又再次对此作了解释:“中央政府决定引进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三代或者三代半核电技术,具有极高的安全标准。这个安全标准远远高于我们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目前限定的核电安全标准。三代核电技术走到今天,无论是在技术层面、关键设备层面,还是在材料层面,包括建设和运营管理层面,已经没有任何技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