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央电视台哪个节目的收视率最高吗?”3月5日下午,在全国两会委员驻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问记者。
记者连说了几个答案,都被否定了。“是中央一台每晚7点31分的天气预报。”郑国光说,据统计,这个纪录已经保持10年。
高的收视率,说明了公众的高需求。“原因很简单,气象信息与各行各业及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郑国光说,电力行业也不例外,从生产到使用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信息。随着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建设,特殊天气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愈加明显,双方加强合作的意义重大。
双方高效合作
提高电网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万千。”郑国光用这个词概括了气候的特点。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对象,是一片研究的乐园。但是,对电网员工来后,多变的气候是一个不得不打交道却又“难以捉摸”的对手。
气候的复杂,在于它经常超出人的常规理解。郑国光举例说,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下雨才会有冰冻。“但是,不下雨也会有冰冻。譬如在湖南,有一种雾状天气称为‘能冻’天气。你看着没有下雨,但是雾气经小风一吹,便会一点点累积成小水滴。小水滴遇到电力线路,就会在周围结冰,越结越厚。”
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便是一个例子。“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非常大,电网调度和气象条件也密切相关。”郑国光说,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加强和电网企业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新的思路,迫使我们考虑如何让气象信息发挥最大效益。
第一步工作,就是从改善灾害天气的预警监测做起。此前,气象部门在观测站观测覆冰,对象是电话线。“从2009年开始,我们进行电力线观测。”郑国光说。他拿起一支铅笔作为参照物,“电话线比这支铅笔的一半还细,电力线却比铅笔粗很多。电压等级越高,电力线越粗。按照一般规律,导线越粗越容易覆冰,因为截面积大。”
类似的尝试还有很多,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气象局都在为降低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付出艰辛的努力。
2010年12月23日下午,双方的努力交汇到一点。国家电网公司与中国气象局签署了《关于提高电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合作框架协议》,内容包括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联动机制,开展常态化的电力气象服务,开展联合监测和资料共享工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协议的核心目的是提高气象信息的应用水平,提高电网的防灾减灾能力。
行动也在展开。东南沿海地区经常遭遇台风暴雨袭击,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威胁。为此,中国气象局提高了沿海地区测风塔的高度。“以前,测风塔高度也就在10米左右,远远达不到电力线路的高度。而且,高度越高,风力就越大,为了摸清高空大气的运动特点,就得建相应高度的测风塔。现在,我们在沿海地区建了很多三四十米高的测风塔。”郑国光说。
总结协议签署一年多来的成效,郑国光的评价是“合作非常好,信息沟通很畅通。”他从桌上的一叠文件中抽出一份专报,是关于重大天气信息的,“这是今天早上刚送过来的,预报东北将有暴雪。我们马上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国家电网公司,以便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我们也会定期请国家电网调度员参加重大天气会商,把电网的需求及时传递过来。”
提升科研水平
消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是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气象局加强合作的另一重要领域。
郑国光认为,双方合作有着深厚的基础。由于特殊的资源禀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主体地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比重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在资源评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这将为风电场、光伏电场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他说。
到目前为止,中国气象局已组织了4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这些普查,可以看出一个地方可利用的风能资源量,也可以通过成本效益法分析风电场建设的可行性。”郑国光说。根据普查结果,中国气象局为新疆哈密、甘肃酒泉、河北、吉林、江苏沿海、蒙东、蒙西等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这些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对我国风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风功率的准确预报,是风能规模化利用的最大技术难点。郑国光说,风能资源评估是开发利用风能的前提条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在于风功率的准确预报。他以西欧国家为例,阐明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意义:“和化石能源不同,风能的特点是不稳定。如果直接接入电网,对电网的冲击很大,这就需要做好风功率预报。西欧的风能入网率很高,最高可以达到20%,就是因为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中国起步较晚,风功率预报的方法和模式还不成熟,风能最大入网率不能超过7%,以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出路在哪里?郑国光说,得在提高科研水平上下工夫。气象预报是典型的研究型业务。局部气象预报考虑的因素更多,难度更大。“提高风功率预报水平,没有其他途径可以选择,就得不断加大研究,深化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郑国光说。
郑国光告诉记者,气象信息同样是一个信息行业,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信息传播出去。更重要的是,气象信息只有被各行各业和老百姓使用,才能体现价值。“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合作,就是发挥气象信息社会化效益的有益尝试。”郑国光说,双方合作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未来的合作空间和潜力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