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2月20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此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9%,并重点锁定西部五大区域。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和湖泊等集中分布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但又十分脆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举措。西部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建设关系到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
创新机制形成生态建设制度保障
因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地区生态地理特征,在生态脆弱、生态系统重要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控制其他开发活动,缓解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西部“三农”建设在强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同时,针对西部牧区、林区分布广、面积较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别提出了建设任务,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生态建设制度保障。
首要措施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其次是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加快编制退化草地治理等重点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
同时,要继续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饮用水水质达标率,确保饮用水安全,建立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推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再之,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风险管理水平。
对五重点生态区实施综合保护
据上述发改委委负责人介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就重点区域提出了特别的生态保护。对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等五个重点生态区,实施综合保护、集中治理。
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草原、宁夏中部干旱带、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天山北麓、塔里木河上游等荒漠化防治区。在这些地区开展以草原恢复、防风固沙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工作,以及牧区水利设施、人工草场和防护林建设。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主要在陕西北部及中部、甘肃东中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开展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淤地坝建设,加强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
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则是在祁连山、环青海湖、青海三江源、四川西部、西藏东北部三江水源涵养区,开展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保护草原、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西藏等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西南石漠化防治区,主要就贵州、云南东中部、广西西北部、四川南部、重庆东部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开展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力度。
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是在秦巴山、武陵山、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广西北部、西藏东南部高原边缘森林综合保育区,开展以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