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广东电网公司披露的一份用电需求分析报告显示,在去年经历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电荒”之后,广东省今年有可能再度面临全年持续性缺电。事实上,不仅是广东,近年来全国多地都频现“电荒”。
而与此同时,一些发电企业的发电能力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在用电紧张的去年上半年,全国火力发电利用小时只有5200小时,未达到5500小时的设计水平。
这其中,煤电价格扭曲无疑是导致此类现象产生的一个原因。
早在2002年,国家就启动实施了以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为主要改革任务的电力体制改革。十年过去了,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初步实现了发电厂与电网的分开,形成了五大发电企业和两大电网的格局,距离最终的目标依旧有距离。
随着近年来市场化煤价的持续走高,火力发电企业的发电成本不断上升,而在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被管制的情况下,发电企业面临着发电越多亏损越多的尴尬局面,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治电荒,改革电价形成机制至关重要。
不过,并不能简单地认为上调电价就能解决电荒。实际上,2004年起,为缓解电力市场的扭曲,国家便出台“煤电联动”政策,规定当煤价上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适当提高电价以将电力企业的成本消化掉。
不料又遇到新的情况,此后煤电数次联动,主题词演变为轮番涨价:一旦电荒,亏损的火电企业便会要求涨电价;而一旦涨了电价,很快煤价就再次上涨,导致火电企业再次亏损,重新产生新一轮涨价。
实际上,电荒最明显的原因还是缺乏有效率的电力市场,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可以说,在缺乏电力市场配套改革的前提下,任何单凭调整电价的方式,对解决电荒都可能是事倍功半。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之间、火电企业与交通运输之间、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既有利益交织,又有相互矛盾。电荒是这些错综复杂关系没有理顺、矛盾没有化解的一种外在表现。
要真正理顺价格机制,避免电荒,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各种市场主体,建立起更加完善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电力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