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际碳交易市场交易额100亿美元;3年后的2008年,交易额猛增至1200多亿美元;预计今年,碳交易市场交易额将飙升至1500亿美元,未来有望超过石油交易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一个有巨大前景的市场行为,在海南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在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一些人大代表认为,海南坐拥优良的生态,在碳交易市场上完全可以分得一杯羹。他们呼吁,当前尽快在海南引进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碳交易市场,这既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海南生态,同时也为将来进入国内外碳交易市场做好准备。
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讲,减排的空间就是发展的空间,减排权就是发展权。”符兴代表说,去年我省各项经济指标全面飘红,然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数依然偏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环境保护的约束对海南发展影响日益加大。”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海南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省人大代表周敬民看来,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实现节能减排,在我省引进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十分必要。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我国已相继成立了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中国碳交易所等碳交易机构,从事与减排相关的交易。
陵水将设立碳汇基金
事实上,碳排放权交易的种种好处,已引起海南有识之士密切关注。早在2006年,就有人尝到了头啖汤。
当年,国投海南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将一个项目的余热发电后减少的碳排放量,卖给法国一家公司,每年坐收400万元,两年不到就收回了成本。不独企业,如今,陵水黎族自治县也在碳汇经济上做起了文章。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情。那么,如何由政府主导生态保护,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口。”陵水县长、代表团列席人员杨文平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说,从去年底开始,该县就着手筹备设立碳汇基金,计划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出一部分资金运作基金,以引导全民植树造林,增汇减排,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目前,陵水已派出相关负责人赴京,请求国家林业局等有关方面给予技术指导、业务支持,力争于下个月正式启动碳汇基金运行。
周敬民认为,作为一种减排机制,碳排放权配额交易方式与单纯的行政手段相比,更具可操作性。它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各行各业通过节能减排降耗的方式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
建议出台法规建立机制
“海南工业相对不发达,开展总量控制的交易机制暂时条件有限。”颜家安代表认为,目前可以利用海南的碳汇优势,先构建海南的碳汇交易市场,进而探索海南省域碳交易市场的建立。
周敬民建议省人大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海南省碳排放权交易条例》,建立起我省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
周敬民认为,省政府可以根据各市县的实际,制定各市县的碳排放量限额与节能减排目标,各市县也可通过分类设置各行各业的碳排放量限额与节能减排目标。对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各市县、各行各业,如果通过采取节能措施降低了碳排放,可以将剩余的碳排放权出售,以获取利润;反之,超过碳排放配额的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即超标排放的向未超标、还有空额排放量的购买排放指标,从而达到发达地方向生态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进行环保经济补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