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俄罗斯及印度等26个国家将于2月21日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共同商议应对欧盟航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对策。以上各国均表示,欧盟从2012年1月起开始向所有在欧盟境内起降的飞机强行征收“碳税”的政策,既不公正也不合法。
说不公正,是因为只要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班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飞或降落,那么航线全程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均要被纳入欧盟碳排放系统,欧盟的手未免伸得太长;说不合法,是因为欧盟单方面行为,存在有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际民航组织相关规定之嫌。
当然,归根结底是利益之争。据估算,若执行此政策,中国的航空公司每年将合计多交7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将高达30亿。因此,中国民用航空局近日发出指令,禁止中国境内各运输航空公司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不过,单纯抵制欧盟碳税,未必就是好办法。一方面,欧盟控制碳排放的相关政策恐怕不会因此而屈服而改变;另一方面,若由此导致对抗升级和扩大化,对谁都不利。不管是从眼前来看,还是从长远来说,建立一个开放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也许才是破解欧盟碳税僵局的有效办法。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欧盟碳税”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这里的“碳税”并不算真正的“税”,它所指不过是,欧盟将航空业纳入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中。在这个市场机制平台上,实为各排放源之间通过买卖来相互调剂碳排放量,以实现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目的。根据欧盟颁布的规则,每个欧盟成员国需有一个碳排放量上限,并向确定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产业和企业分配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权。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碳排放量小于配额,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排放权拿到市场上出售;反之,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航空的“欧盟碳税”,也是这个意思。每个航空公司都有一定的碳排放配额,不够的就要到这个交易平台上去购买,不按规则出牌的要被重罚。
也就是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不是现在才有,而是早已有之,只不过现在把航空业也纳入这个交易体系了。而且,欧盟首先就占据了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德制高点,并对所有欧盟内外的国际航班都一视同仁,让人不好指责。
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这个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垄断的,独此一家,欧盟说了算。比如,欧盟单方面规定航空公司2012年免费碳排放额度为其原排放量的85%,到2013年这一比例进一步降至82%。为什么是85%和82%?当然,这个配额本身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你的碳排放配额还只能到这个市场上去交易。需求的增加,自然又抬高碳排放权的价格,这就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如果中国也有一个碳排放交易体系,那么在中国这个碳排放交易市场去买这个指标,可不可以?当然这需要碳排放交易体系之间的开放和接轨。
而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最终实现一个全球化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也许是落实《京都议定书》的一条较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