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要想应对竞争,需要学习国际化大公司好的经验和技术。
这些经验不只是产品和技术层面的,中国企业也要吸收国际化公司管理的经验,要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跨国管理的,又是如何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的。
在刚刚闭幕的2012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企业国际化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1月27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何亚非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入世10年来,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有大批外资企业“走进来”。他们不仅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也有颇多借鉴意义。
近日,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康普科纬讯(Compuware)北亚区市场总监董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想要更好地走出去,应多学多看,特别是学习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人员配置,真正放权给具有国际化经验的高管,这样才能达到新的层次。
“文化翻译”很重要
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中一些国际化的先行者,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在国际化进程中,文化磨合是他们首先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正式宣布并购IBM全球PC业务。多年之后,主导此次并购的原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面对媒体时坦言,最大的问题所在就是文化的磨合,“这的确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
较早开展国际业务的东软集团也有类似的困惑。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软在世界其他国家谋求“本地化”时,首先遇到的就是文化沟通的问题。
他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国际化进程中,最简单的是资本,而最复杂的是文化和人。
那么,作为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的康普科纬讯公司,是如何解决“水土不服”问题的呢?
董默告诉本报记者,做好不同文化间的“翻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
“我们把东方文化称为高内容文化,把西方文化称为低内容文化。”董默说,“比如在中国,两个老北京见面了会问,您吃了吗?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包含很多的内容,也许是问近况如何,也许只是打个招呼。而在西方文化里,问一个人吃了吗,意思就是吃没吃饭,没有背后的意思。”
董默表示,在商业环境中,这种文化差异不容忽视。比如和中国客户交流时,如果只理解了客户表面的意思而忽视了背后的含义,那么商业合作和销售的签单常常无法真正落地。
“跨国企业要在中国落地,需要本土化,这不仅是一般员工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公司管理层的本土化。”董默告诉记者,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意识到了这一点,以往本土高管不能突破的职业“天花板”也逐渐被打破。
“这样的‘双语型’人才能够把公司总部的想法恰当地表达给当地客户,并能充分理解当地客户的意见,再反馈给总部。”董默说。
抓住契机扩大影响力
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除了须借力本土高管做好文化对接,如何在异域扩大品牌知名度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这方面,身为市场总监的董默颇有心得。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跨国公司的市场推广主要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品牌的影响力,另一个则是和客户的沟通与交流。
在提升品牌影响力方面,董默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2011年6月,康普科纬讯任命首席运营官鲍勃· 保罗(Bob Paul)为首席执行官。之后,美国总部开始计划这位新任CEO的访华事宜。
按照美国总部最初的想法,鲍勃·保罗的中国之行更多是例行公事,如看一看中国市场的业绩等。但是,深谙中国市场环境的董默却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次很好的向中国市场、中国客户宣传康普科纬讯品牌的机会。
于是,经过和美国总部的反复磋商,2011年11月,鲍勃· 保罗在为期两天的中国之行中拜访了中国移动、中国通信协会等重要的客户和机构,还和中国媒体以及康普科纬讯的中国员工举行了见面会。
“通过安排这些活动,我们把康普科纬讯在华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也提升了康普科纬讯中国员工的凝聚力,从而让康普科纬讯这个品牌更好地在中国落地生根。”董默说。
除了抓住契机提升品牌影响力,董默告诉记者,康普科纬讯还通过参加中国的行业论坛,以及定期举办的小型研讨会,增进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
一般而言,B2B型企业很难让客户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更多是通过同行推荐和口碑等方式来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康普科纬讯采取了为企业做“义诊”的方式,即通过自己的应用性能管理工具,让企业看到自己的网站在哪个时间段是访问高峰,哪个时间段是访问低谷,以及在哪些环节可能存在问题等。
“无论是数据库、服务器、ERP系统的问题,还是防火墙外的问题,企业都可以在屏幕上一目了然,洞悉IT架构个个环节潜在风险,从而对我们的产品也有了直观的认识。”董默说。
本土企业家要放权
在一些目光敏锐的中国企业家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一种主动行为。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跨国公司的纷纷进驻,中国企业在“自家门口”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刘积仁就曾表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是“为了未来的生存作准备”。
以康普科纬讯所在的应用性能管理(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APM)领域为例。在中国,过去这一市场并不成熟,客户对应用性能管理的需求也不是很强烈,所以一些本土软件企业,虽然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也能拥有自己的市场和客户。
但随着近两年互联网在中国传统行业渗透的深入,银行、电信及家电连锁等传统企业正将越来越多的业务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使得企业对应用性能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康普科纬讯和中国市场的缘分来了。与此同时,该领域的中国本土企业,也面临着比以往更严峻的挑战。”董默说。他表示,中国本土企业想要进步和赶超,就不得不意识到对手的强大。“毕竟美国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的领先优势不容置疑。”
董默认为,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要想应对上述竞争,需要学习国际化大公司好的经验和技术。
“这些经验不只是产品和技术层面的,中国企业也要吸收国际化公司管理的经验,要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跨国管理的,又是如何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的。”董默说。
他还建议中国的本土企业大胆放权给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中国一些本土企业的主要问题是太家族化,企业领导人不愿意放权。我认为这些企业应该多学多看,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和人员配置,真正放权给具有国际化经验的高管,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