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中国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共投入1.73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一。处于第二位的是美国,过去五年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总额相当于中国的86%。
这是11月9日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低碳发展蓝皮书》公布的数据。蓝皮书表示,无论是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领域,还是在能效领域,中国政府及社会的投资都在过去五年期间迅速增长。快速的投资增长说明低碳发展在加速,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幅投入使得中国能源强度快速上升的趋势在过去五年得到扭转。蓝皮书显示,与2005年底时相比,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节能6.3亿吨标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20.8%,减碳15.5亿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提高了1.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了9亿立方米。
数据还显示,技术因素占总节能量的69%,结构因素占总节能量的23%,其余8%左右的节能量由生活用能比例的变化所贡献。
蓝皮书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结构节能和降碳,低碳投资还将继续高速增长。预计未来十年内中国新能源投资累计将达5万亿元。
付出了代价
自1992年以来,中国从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清洁能源、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发展低碳经济,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女士说,中国发展比较晚,工业化起步比发达国家少了一二百年,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从历史和人均来看,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是300吨以上,有的国家是500多吨,中国尽管现在排放比较多,但是人均还不到100吨。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还是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减少40%-45%。“我们为实现这个承诺付出了努力和牺牲。”刘燕华说。
刘燕华说,中国为此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许多产能利润周期还没有实现,一个投入利润周期是二三十年,我们十年就淘汰了,这在经济上付出了代价。
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累计淘汰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这一规模超过了英国全国的火电装机容量。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仅仅是关闭小型煤电厂就将使60万人失去工作。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将关闭1万个小煤窑,更多的矿工和农民工也将会因此失业。
不过,尽管低碳发展使许多人失去了工作,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大约有6000个不同规模的太阳能企业,仅此就创造了20万个熟练技术工人的工作机会。
刘燕华说,为了节能减排,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方面大幅投入,这些投入带来的是世界性的贡献。“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既要发展,又要减排,尽管对经济有影响,但我们还是努力做了。”刘燕华说。
未来存在的困难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受GDP政绩观的影响,中国地方政府经济扩张冲动十分强烈,这可能会影响全国低碳发展的绩效。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说,地方政府在低碳发展上呈现出了行为的两面性: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目标,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下达了约束性减排指标,但许多地方政府在节能指标分解上和上级政府讨价还价,部分地方政府节能政策执行不力,扶持和违规上马高耗能项目,甚至还出现“十一五”末年拉闸限电以突击完成节能目标的现象。
各地区“十二五”规划预期的GDP年增长率远高于中央7%的预期目标,地方预期的能源消费总量较国家预期高出5亿吨标准煤左右,中国未来五年能耗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也表示,受实际经济增速影响,中国未来五年能源消费能否实现目标值存在的不确定性很大。
齐晔认为,中国市场化减碳的手段有待提高。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政策手段多样化与大规模的政府投入是中国低碳发展的基本特征,行政措施和激励手段对节能减碳发挥了主导作用。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减碳4.73亿吨二氧化碳,激励手段实现减碳7.77亿吨二氧化碳,市场手段实现减碳仅0.15亿吨二氧化碳。
“市场、税收手段还未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节能减碳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未来在加强政策协调性和积极利用市场手段方面有待提高。”齐晔说。
齐晔认为,经过过去五年的低碳发展,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低碳技术装备制造的国产化率显著提高,但总体来看,低碳技术推广比例仍然较低,多项核心技术尚未掌握。另外大量成本较低、节能效益较好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十二五”能耗继续下降的空间变小,节能减碳边际成本将不断上升。
加力低碳政策
中国要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能源消耗量大、使用效率低、严重破坏环境等问题,就必须彻底变革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道路。这一思路显然已经被中国政府已经确认。
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了四项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包括发展低碳能源,努力增加森林碳汇,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该方案特别对减排目标任务作了分解,明确了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
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表示,中国会全力履行减排承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将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来履行减排承诺。”高广生说。
高广生说,未来,中国将重点加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广泛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工作。除了发改委已确立的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等8个城市外,还要适当扩大试点城市,各省区选择自己的低碳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全社会的低碳行动,让政府、公共机构、一定企业与社会公众来开展低碳消费。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说,中国应积极应对新一轮以低碳能源技术为标志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因为中国比过去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在传统技术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需要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来发展。但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很多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同步开展研发,并且在研发投入、科研人员的水平和研发条件上均有了很大提高,在很多研究领域已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中国制造业比较发达,新技术一旦成熟,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快、成本低,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何建坤说。
以低碳能源技术为标志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对企业的影响最大,在全球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努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形势下,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改变企业的相对成本、相对价格、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进而改变企业的相对竞争力。企业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将影响其自身在若干年后的生存和兴衰。
“好在中国企业清楚地认识到先进低碳技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用,一大批企业开始制定并实施低碳战略和行动计划。”何建坤说。这给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