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所剩污泥进入干化厂制成可燃烧物,将燃烧物运到热电厂发电,灰渣送到水泥厂成为建筑辅材。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隅,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厂和热电厂相邻而建,污泥在这里变废为宝,100%得到利用。从污水处理剩下的难消化废料,到最后变成发电用的燃料、建筑材料、热电厂的热水,又粘又臭的污泥在小小的污泥处理厂走一遭后,就实现了100%物尽其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污水处理事业迅速发展,但污水处理后所产生的污泥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技术难题、资金不足、意识欠缺,都成为最终将污泥一埋了之的因由。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对污泥完全处理利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国内部分城市也逐渐开始有了世界一流的污泥处理厂。在中国,污泥处理事业逐渐开始起步了。
合理规划 污泥在区域内被完全消化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2832座,处理能力1.25亿立方米/日,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4%。但长期以来,“重污水、轻污泥”的现象,让污水处理后的必然产物——污泥无处藏身。目前较为常见的填埋式处置方式,不仅需要占用耕地,还可能因污泥中的有害物质而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建在苏州工业园区内的污泥干化厂于2011年5月投产,目前已经能够实现污泥干化焚烧发电的全方位利用。这个2009年开始建设的污泥处理项目建设在苏州东吴热电厂内,紧邻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厂,大大缩短了湿污泥与干污泥运输距离,省去了新建污泥焚烧炉的同时,还能做到三厂“资源共享、循环利用”。
苏州工业园区的前瞻性规划非常巧妙。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到,工业园区在建设规划时,就把污水厂、热电厂、污泥厂等公用设施规划在一起,使得在实现园区污水100%收集,100%处理、100%达标排放、所产生的污泥100%收集、污泥100%安全环保处置的同时,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彼此间的产物互为资源,真正实现了“泥水并重、水泥统筹”的目标。
像切面条一样将污泥切碎处理
污泥含固率达不到合规标准是污泥干化中的一个重点难题,很多污泥干化项目都是栽在这道门槛上。目前国内一些匆匆上马的污泥干化项目就是因为含固率不达标而搁浅,进退两难。
苏州工业园区中法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益辉介绍说:“该污泥处置项目是由和中新市政公用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法国苏伊士环境集团下属子公司中法水务共同投资建设的,经干化处理的污泥含固率可以达到90%,主要是因为其采用了得利满专利的的“薄层蒸发加带机干化”(“二段法”)二段式干化工艺,该工艺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污泥处理技术之一。
“二段法”就是首先将含水率80%的湿污泥用卡车运至污泥干化厂污泥料仓,泵入第一段薄层蒸发器,蒸汽间接加热将污泥干化至含固率45%,经切碎机成型后进入第二段带式干化机,干化至含固率为70-90%的干污泥。“这种工作原理,和揉面切面条做挂面类似。将大块的污泥切成小段,这就破解了污泥处理含水率居高不下的难题,也更安全。”
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到,第二段干化所用热能大部份来自第一段干化所用蒸汽中回收的废热,相对其它传统工艺可节约30%的能耗。含固率90%的干污泥类似指甲大小的煤渣,几乎没有异味。
最终干污泥直接送到东吴热电的煤棚与煤混合后焚烧发电,焚烧后的灰渣可作为建筑辅材循环利用,干化过程中产生的热水回到热电厂循环利用,整个污泥干化过程的废气全部经收集至臭气处理系统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废水回到污水厂处理达标后排放,也就是说,整个生产过程无二次污染产生。
污泥“人间蒸发”带来的经济效益
千古名城苏州城东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一座年轻的“理想国”,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和新加坡共同建造起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因为在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规划和管理理念,成为国内众多其他工业园区建设的样板。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厂和热电厂建在一起的规划理念,也让企业和工业园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俞益辉给中新网能源频道记者算了一笔账,干化后的污泥作为燃料与煤炭进行混合焚烧及热水回收利用,每年回收的热能共相当于1.2万吨7000大卡煤;在污泥干化工艺中采用了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年节约水资源380万吨;通过回收蒸汽冷凝水及冷凝水热能,冷凝水回送至东吴热电厂重新利用,每年可节约脱盐水约7.6万吨;污泥焚烧的灰渣约1万吨/年,可以成为优良的建筑材料。而污泥最终彻底减量,每年可节约因填埋用地9公顷。
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到,由中法环境投资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置资源化及综合利用工程为江苏首个同类项目,设计总规模为日处理900吨湿污泥,其中一期工程设计规模为日处理300吨湿污泥,处理园区一污水厂、二污水厂(总处理能力35万吨/日)所产生的全部生物污泥,实现了园区政府对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要求,即五个 “100%”,即全区域污水管网100%覆盖、污水100%收集、污水100%处理、尾水100%达标排放、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100%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