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西亚直通中国的油气大动脉,可以采用油气管道并行敷设、吸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并向周边油气需求国分输、引进重质油等办法。
■文/本刊记者 吕荣洁
应该看到,伊拉克政府复苏油气产量的计划,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油气田和管道建设运营方面的经验等有利时机,使得中国具备了与伊拉克开展新的合作领域——油气管道的条件。
随着中国进口原油比重的不断增长,从我国原油重要进口地区——中东建立一条连接西亚和中国的陆上油气“丝绸之路”,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既可以减少经由霍尔木兹海峡的水路迂回运输里程,又可避免海峡地区各种冲突造成的风险,实现中国与海湾的油气安全连接和经济紧密对接。”中国石油海外规划研究中心海外管道研究所所长梁江说。
新丝绸之路
公元13世纪以前,连接中东和亚洲的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后,海上通道的兴起,商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欧洲和美洲。经过700年岁月变迁,如今贸易和投资再度开始在这些地区之间流动。曾经繁荣过千余年的丝绸之路如今又一次热闹了起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新一代的商人又开始自发地在这条古道上交易最新的物品。
“新丝绸之路”很大程度上是中印经济增长和石油价格高涨的混合产物。中国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六个石油丰富的成员国———沙特、巴林、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有大把的钱。更重要的是,中国和印度能源需求将保证海湾合作委员会地区(等同于世界第十六大经济体)继续增长。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从波斯湾进口的石油将是美国的三倍。
“新丝绸之路”的重要商队贸易站是地区经济的新星:迪拜、北京、孟买、清奈、东京、多哈、吉隆坡、新加坡、香港、利雅得、上海、阿布扎比。旧“丝绸之路”的文明中心如波斯(伊朗)、累范特(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已经落后。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以能源中煤炭和石油这两种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单纯从成本来看,不难发现煤炭开采和运输成本应远高于石油开采和运输成本;另一方面,按能量的热值比较,国际油气价格高于煤炭价格,在中国这种价差在十倍以上,国际油价明显偏离其使用价值。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将严重阻碍油气资源缺乏的世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不利于全世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气污染的环境保护行动。
充分认识市场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调整油气长输管道的经济评价方法,尽快实施打通新的油气“丝绸之路”。包括中国在内的沿线国家共同建设西亚油气通道,采用有力武器取得一部分油气定价权力,从而大大改善中国及世界的能源供需结构,促进全球经济全面复苏。
跨国管道建设能力
在中俄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等大型管道工程成功实施后,中国油气管道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新建管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在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我国也在当地的管道运输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近二十年的海外石油作业经验积累,特别是有了非洲苏丹地区原油外输管道和中亚地区的油气长输管道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后,我国油企已具有较强抵御海外政治、安全、投资风险的能力。”梁江说。
回首过去5年 ,随着与中亚地区油气合作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开发、管输、炼油、销售、工程技术服务和物资装备出口等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日臻完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2月14日,中、土、哈、乌四国元首齐聚阿姆河畔,共同开启中亚天然气管道阀门,奔腾而来的“气龙”与国内的西气东输二线紧紧相连,交织成一曲欢畅和谐的“蓝金”之歌。作为我国第一个跨国天然气能源通道,中亚管道沿线共涉及土、乌、哈、中四个国家和上下游六家相关法律实体公司,政治、商务、技术环境复杂。
中国第一条长距离跨国输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建设将里海大陆架同中国西部地区连接起来,首开两国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之先河,为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着上了浓重的一笔。2010年中哈原油管道实现输油1009.85万吨,成为我国第一条陆上从境外进口原油的千万吨级管道。
好戏开场,精彩不断。在原有管道的基础之上,亚洲地区也在谋划彼此之间新的油气通道。2010年12月11日,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四国石油部长在土库曼斯坦首都签署四国天然气管道项目框架协议。这是一条改变资源国和消费国地缘政治生态的天然气管道,全长1735公里,地跨南亚和中亚两个地缘政治敏感地区。协议的签订将对世界能源供求和战略格局产生很大影响,更为我国加速打通油气“丝绸之路”、建设西亚油气通道,提供了决策的信心。如果连长久不睦的巴基斯坦、印度之间都能放下成见建设大型油气管道,那么我国修建一条经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到中国的管道更应水到渠成。[page]
油气管道并行敷设
油气管道运输业作为联接油气资源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和安全可靠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我国油气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管道运输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能源的运输安全要躲避非经济因素,如海盗、战争等。”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所长李向阳的这句话给我们指明了能源安全运输的方向:陆上通道。
“随着管道建设规模的扩大,在很多区域(尤其是交通走廊地段)将出现多条管道并行敷设、联合运行的局面。”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向波说。鉴于西亚地区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所以可以考虑将输油和输气管道并行敷设。
中石油规划总院高级工程师田瑛介绍说,东北至华北管廊带规划就是实行油气管道并行敷设的设想。其实在这之前,我国已经有了实践。中缅油气管道就是采用了这种办法,只是在贵州安顺实现油气管道分离,输油管道经贵州到达重庆,输气管道经贵州到达广西。
总体来说,采用这种办法可以大大降低工程建设和管道运营成本。据中石油规划总院管道所所长孙春良介绍,比如可以减少土地的占用面积,避免通信系统、供水、供电、水处理等重复建设,节省建设费用。
“油气管道并行,天然气给输油主泵提供动力和发电;还可考虑压气站与泵站合建,充分利用余热等,可以大大降低工程建设和管道运营成本。”梁江补充说。
孙春良介绍说,现在给重质油管道加热采取的原料主要是原油和煤炭,如果油气管道并行敷设,就完全可以采用天然气管道里的天然气给油管道加热,“既经济、安全,又环保”。
至于油气管道的管径和输量方面,由于从伊拉克经伊朗进口原油,线路较长,应该根据两伊可能的出口量及管道的经济性来确定。
基于对现状的判断和对未来的预测,“世界油气管道建设正向高压力、长运距、大口径、高钢级方向发展。”孙春良介绍说,目前,俄罗斯已经普遍采用了1420mm管径的钢管,这是一个趋势。“但是其压力不高,只有7.5MPa。”田瑛说,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实践,可以着手准备研究。
扩大油气需求市场
随着中国在中西亚资源国投资合作规模的扩大、程度的加深,上游资产和油气管道的运营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除中央政府外,“管道沿线的地方政府也希望共享跨国油气管道运输带来的巨大利益。”梁江说。
目前,中国与西亚资源国的合作既是一个消费大国与多个资源国的合作,同时也面临诸多其他消费大国的竞争。
“未来全球石油消费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童晓光说,亚太地区原油需求量最为迅速的是中国和印度。
比如,作为亚洲第3大石油消费国、新兴经济体,印度国内2/3的石油需求要靠进口满足。为减少对进口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印度于1999年推出了NELP(新勘探许可出售政策),希望通过优惠的条款及合同吸引外资,对其能源产业进行投资,现在已经进行第九轮了。但有专家预测说最终可能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尴尬收场。
有鉴于此,这条设想的能源大动脉可以在沿途向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内的油气需求国家分输油气,甚至可以协助其建设城市天然气网和炼油厂,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油气需求,以此形成多国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繁荣。
一位反恐问题专家表示,中国新疆和中亚各地的许多恐怖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贫穷引起的。通过修建油气管道,对推动中国,特别是新疆地区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共同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这也是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吻合的。“如果经济发展了,恐怖主义之源相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为最终解决两伊及中东油气出路问题,除积极推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亚洲国家油气消费市场外,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中国国内油气消费市场。
众所周知,原油运输成本远低于天然气。距离越长,成本差就越高。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两伊”战争开始,伊拉克一直战乱不断,只有出口原油维持其经济。伊拉克的天然气田几乎没有开发,现在大部分的天然气是与石油伴生,因此增加石油产量将同时直接导致天然气产量的增加。大部分的伴生气都是直接被放空燃烧,少量的天然气用于油田内部发电和重新注入油田提高石油的采收率;另一方面,有许多发电厂和制砖厂的燃料都采用原油。这说明伊拉克天然气行业完全属于白手起家,投资需要巨额资金,主要用于国家天然气管网、城市燃气管网、发电厂增建、国家电力网改造,以及天然气化工等基础工程建设。
中方可以巨大的油气需求市场作为吸引力,积极争取参与伊拉克国内油气储运设施总体规划和油气外输出口规划调整。帮助伊拉克国内实现“以气代油”策略,改善其能源结构,保证有更多的原油出口外运。可以大大降低油气开采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国内天然气利用市场潜力很大,如何利用价格规律,进一步挖掘天然气利用市场,是以中国石油行业为主导的研究课题,如天然气调峰发电也许是最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中国沿海集中了众多原油加工厂,有三大石油公司、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等等。原油 加工地域过度集中,导致加工成本的上升。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使得众多原油加工企业难以维持。打破这种僵局的唯一方法,就是努力开发国内原油消费市场。市场开发策略最终目标是,中国能逐步获得进口原油价格的定价权。[page]
引入多投资主体
中国与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近年来快速增长,主要是中国对当地的能源与原材料需求强烈。
经济学家偏爱用“经济项链”的比喻来阐释管道建设运营对产业和行业经济、沿线和地域经济的拉动,可谓传神。
如果要建设一条西亚直通中国的油气管道,那么,这个投资是相当巨大的,效益也是很好的。光靠中国投资是不够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应出一份力,光靠中国政府和国企投资业也不行,应该集合调动民间资本的力量。
俄罗斯也曾鼓励国内外私营公司参与俄石油开采和俄石油管道建设。据孙春良介绍,连接美国和加拿大的油气管道就是通过合资建设、运营的,而且还是私有的。
为尽量降低管道建设和运营的风险,应由中方牵头投资建设该管道。而“作为‘共和国长子’,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油气国有企业承担着更多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是实现中国能源战略发展的主要执行者。”梁江说,而且三大石油公司均中标两伊的油气田项目,油气资源量得到落实。
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是房价维持高价,股市低迷,“说明民间投资渠道狭窄,对于油气战略通道建设投资来说,应该是利好的消息。”梁江说,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吸纳国内外各种资金,特别是国内民间资金,认真做好资金筹措计划。
国务院2010年5月13日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规定:“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管清友对此表示,让民间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领域是迟早的事。我国的石油安全光靠“三大家”,对于他们压力也是很大的,如果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让“三大家”“走出去”获得投资、贸易等,也可以增加我国的石油安全。
所以,在合适的时机,也可以引入外国公司和国内民间资本进入这条管道,作为一种尝试,让能源领域多增加一些市场主体,进行市场化的竞争,推动能源行业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调控政策对于民间资本不仅要“堵”,更要进行疏导,让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当初“西气东输”那种融资尴尬。最初中国决定启动“西气东输”工程时,中国的天然气市场还是一片空白。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汤亚利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深有感触。为了向沿途省市兜售“西气东输”一线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石油整整花了四年的工夫。“庆功会当天下午,还有40%的用气单位在观望,不知是签还是不签。”汤亚利说。
其时,正是这种艰难使得三家外资公司——埃克森美孚、荷兰壳牌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2001年最终放弃了参股“西气东输”工程的机会,使得这一原计划由三家外资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合资的项目最终变成了中石油的独资项目。
重油为主导
“未来原油管道建设发展总方向是以国内外两种石油资源为基础,以炼化企业的布局及加工量为导向,进一步改造和完善现有系统。”梁江介绍说。
作为重油开发较早的国家之一,目前,重油已成为我国原油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探明的26亿吨重油储量中,已动用地质储量14亿吨多,还有近一半地质储量未动用。而储量最丰富的未开发重质油资源在伊拉克,其原油主要在中国、印度和韩国炼制加工。中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所长杨维军介绍说,就目前炼厂的炼油能力来看,国内已经有一批炼厂可以加工重质油,甚至是劣质油。
原油采购成本上升,成品油价格上扬,加油站油品偏紧……因为轻质与重质油的价差较大,随着油价的上涨,中国的石油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加大了设备投资力度,逐渐转为购买中东的重质油。
据了解,伊拉克的石油品种非常多,主要分布在从API度为22的重质原油到API度为35的中质和轻质原油,但也有丰富的重质原油。中国石油和中海油中标伊拉克4座油田中,有3座是生产重质原油的油田,每年产量达到6000多万吨。如果加上伊朗的原油,油源的供给将得到进一步保障,从而大大降低长距离、大口径高压油气管道的运输成本。从油气管道输送工艺技术来说,伊拉克重油含蜡量小,虽然原油密度较高,但黏度不大,凝点很低,也大大降低管道建设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原油管道输送难度和成本。
依据伊拉克石油部提供的文件,拟招标建设原油战略出口通道,由三个输送系统和罐区组成,目的是通过土耳其和叙利亚向欧洲出口石油。第一个系统是常规油,第二个系统是重油,第三个系统是重油和超重油的混合油。
“适当调整国内炼厂的总体战略规划,国内炼厂的布局逐渐由沿海转向内地和西部,逐步改变国内发展沿海单一模式,避免同行恶性竞争。加工量重点逐渐转向重质原油。”梁江说。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说:“油价的上涨直接导致我国进口原油成本升高,造成炼厂成本剧增。高油价环境下,我国应当尽量降低采购成本,如多采购相对价格偏低的重质油以减少高油价带来的成本压力。”
中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高级工程师宋爱萍介绍说,相对于轻质油来说,重质油的优势就是价格相对低一些,幅度在10~20美元/桶之间。
但采购重质原油需要在加工环节进行相应调整,在炼厂方面要加强对重质原油的加工能力。在目前新建、扩建及改造的炼厂中,都考虑到加工原油的成本问题,如中国石油广西钦州千万吨炼厂建成后加工苏丹原油、燕山石化千万吨炼厂扩能改造后增加高硫原油加工、大连石化新建炼油装置加工进口重质原油等,都将大幅降低炼油的原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