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回应当前气候变化热点

2011-03-02 17:28:28 新华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回应当前气候热点

旱情还将持续多久?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日趋加重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将如何积极应对?人工增雨究竟是福是祸?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记者专访,就当前天气气候热点问题进行回应。

晴空下还无法做到人工造雨   

■记者:最近,人工影响天气成为网络上的热词。利用人影作业缓解旱情,效果多大?

郑国光:科技是手段,但科技也不能神化。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雾、消云等目的的活动。这其中,“适当条件”尤为重要,需要一定的云和降水条件,目前还无法做到晴空条件下人工造雨。

根据国内外大量科学试验长期统计结果表明,人工催化增加的降水量一般为自然降雨量的6%-25%。从国内各地区目前所上报的作业评估效果看,增雨(雪)效果都在此范围内。

■记者:不少人质疑人工增雨(雪)带来的“后遗症”。它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业是否安全划算?究竟是福还是祸?

郑国光:这一点可以完全放心。中国的人工增雨主要采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银等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成冰能力。干冰、液氮汽化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它们都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不会造成污染,碘化银用量极小,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各地从事人工增雨(雪)所使用的大都为从部队、民航或国内航空公司租用的飞机,增雨火箭弹型号不同,每枚价格为1200元至2500元不等,每次天气过程每个火箭作业点一般使用3枚至15枚。据统计,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投入产出比为1∶30至1∶50。

气象部门将通过加强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科学设计作业方案等方式,将发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在未来几个月,气象部门将继续组织安排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开展跨区域飞机与地面立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

干旱对冬小麦生长影响不明显    

■记者:当前旱情对粮食产量有何影响?

郑国光:干旱持续这么长时间,外界都在猜测,冬小麦长势是不是出问题了?夏粮产量会不会受影响?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一颗定心丸。通过中国气象局对土壤墒情监测,截至目前,华北南部和西北东部及其以南地区土壤已经解冻,除河南中西部、山东中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土壤墒情较差外,冬麦区其余大部解冻区由于前期降水和灌溉,土壤墒情适宜。

2月25日前冬麦旱区土壤水分亏缺主要表现在表层,深层土壤墒情尚好。加之去年秋播质量好,冬小麦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期仍有一定的可调可控性。加之2月25日至27日冬麦旱区一场“喜雨”,土壤表层墒情得到改善,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可以说,当前气象干旱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还不明显。

■记者: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和威胁,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郑国光: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均面临较大挑战。加强薄弱领域基础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迫在眉睫。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的脆弱性最大。因此,应当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战略,把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着眼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着力增强农业抗御自然风险能力。

比如,应科学规划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业生产格局,适时加大粮食储备,重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防御,着力加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农业病虫害发生的能力,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提高农业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

除此之外,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科技手段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必不可少。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 气象局 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