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川渝盆地气区探秘

2011-02-12 15:51:04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川渝人利用天然气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人就在四川邛崃一带钻凿盐井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并用其点火煮卤盐。这比英国人使用天然气早13个世纪。

上世纪初到解放前,中国的地质工作者在川渝盆地进行了大量勘探,1937年从德国购买了1200米旋转钻机,1939年11月25日钻成第一口井,日产天然气14150立方米。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资源奇缺,四川油矿勘探处用高压钢瓶装天然气,做汽车和过江轮渡的动力。这是最早的天然气工业化使用。

川渝天然气发现最早、利用时间最长。四川盆地是我国第一口千米气井诞生的地方,是世界第一个规模开发气田建成的地方和最早掌握小口径深井钻探技术的地区。今天,四川盆地的“之最”仍然很多。它不仅是我国发现天然气田最多(气田气藏达到300多个)和产气层数最多(20多个)的地区,还是第一个产量过百亿立方米的气区,也是天然气市场化最高的地区。

四川盆地天然气田数量多、分布广,通常被划分为四个油气聚集区,即川东气区、川南气区、川西气区和川中油气区。其中,川东和川南气田和气藏最多,约占总数的70%。川南气田和气藏规模较小,川东的大、中型气田最多。四川盆地65%以上的天然气产量来自川东地区。

川渝人很早就学会用天然气点火煮盐。这一煮就是两千多年,但是天然气资源没有得到更广泛、科学的利用。

改观得从新中国成立说起。当时,国家对天然气进行了系统勘探普查,四川盆地大量气田被发现。1958年,毛泽东冒雨视察隆昌气矿炭黑生产车间,并指示要进一步搞好天然气综合利用。这是毛主席生前唯一一次视察油田企业。

上世纪60年代,西南油气田的天然气逐步应用到城市工业、国防和军工等领域。以威远气田的开发利用为标志,中国天然气进入百姓生活中。1964年,威远气田发现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彭真和李富春等先后到威远气田视察,鼓励石油员工为国防、农业和三线建设做贡献。

天然气的规模利用离不开管道。1976年,中国第一条720毫米管径长输管道——威成(威远至成都)天然气复线建成,奠定了四川天然气工业基础。天然气在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工业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消费地区覆盖重庆、成都、泸州、自贡、江油和云南少数城市,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但此后,川渝天然气工业和产量进入了徘徊局面。

20世纪80年代后,川渝石油人加大勘探力度。川东和川西先后探明大规模天然气地质储量,发现新场气田、平落坝等大储量高产气田,并相继建成从川东经重庆、泸州、威远、德阳和成都等地连通整个盆地的输气管网。川渝天然气工业开始快速发展。但此时,川渝天然气消费仅限于川渝本土及周边少数城市。

2004年,西南油气田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百亿立方米气区。当年年底,川气终于出川了。川、渝、云、贵、湘和鄂六省市千余家大中型工业企业1200多万户居民,以及1万多家公用事业单位,享受到来自四川盆地的“福气”。然而,由于川、渝、云、贵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迅速,不久前,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进入忠武管道,“川气出川”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川渝是我国天然气产业的一块试验田,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作为我国最早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地区,川渝成熟的区域市场,为我国天然气事业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四川 重庆 盆地 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