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被政策和民意拉扯的环评

2011-01-28 13:08:57 华夏经纬网

联合晚报刊载社论称,国光石化案今天进行关键环评会议,不管结果如何,就算会议开完,必定仍是一场争议风暴的延续。尤其现在已由各地学生串联组成抗议团体,诉求“守护家园”,给环评会议带来极大压力。

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有着基本的紧张冲突,是每个现代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所以才会要求由专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作为把关、折冲的机制。而专家环评若要发挥此一设定的作用,关键在于公信力,才能说服各方接受结果。这种公信力的建立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有坚持专业且标准一致的做法。环评委员会的组成必须有透明化的模式,委员的聘任必须建立于专业权威,环评委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能跟相关利益团体有任何勾搭。更重要的,环评的结果及考虑理由,应该积极主动地向媒体及社会大众沟通。

台湾的环评机制行之有年,但这些年来,环评公信力反而每下愈况;某些迹象显示,环评似乎会受到民意压力或“政策指导”所左右。在“苏花替”的例子里,地方民意与环保团体冲突,结果在严重坍方造成的死亡意外事件后,延宕多年的环评迅速通过,解除了政策和民意间的紧张关系,却也令环保团体质疑环评的公信力。而国光石化的案子里,地方民意和环保团体站在同一端,政府政策和产业集团似乎共同站在另一端,行政首长且在专业环评定案前就发表了“海豚会转弯”的言论,更加激起反弹。现在环评会议受到民意与政策方向的双重挤压,欲坚持独立性与专业性都更加困难。

国光石化案开环评会议,反对群众包围环保署,除了强调环保主题之外,还以愤怒的口号指控“政治力介入”。以群众力强求环评,固不足取;但政府有失立场在先,留给公众对“政治力介入”的质疑理由。结果,本来应作为“裁判”的环评机制,现在成了政策与民意的角力场域,甚至本身变成受攻击的对象。国光石化这个千亿元的开发案进退两难,政府应以此为鉴,重新思考如何重建环评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