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热电
  • 我国核电规模占全球超四成 关闭小煤矿约九千处

我国核电规模占全球超四成 关闭小煤矿约九千处

2011-01-26 12:42:33 互联网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能源建设浓墨重彩、成就斐然的五年:

这五年,一大批重大能源工程开工建设,一批重要的能源基地顺利建成,能源安全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这五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异军突起,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日益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和能源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五年,民生能源工程硕果累累,我国迅速崛起为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

“十一五”成为我国能源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保供应,能源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能源,国民经济运行的血脉。国民经济“十一五”期间持续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快速发展的能源建设所提供的坚实支撑。

作为富煤大国,我国原煤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神东、陕北、鲁西等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颇具规模,煤炭生产集中度大大提高。

我国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增电力装机超过4.3亿千瓦,全国总装机达到9.5亿千瓦,创造了世界电力建设的新纪录。基本实现包括新疆、海南在内的全国联网,我国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作为缺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石油工业实现稳产增储,原油产量稳定在1.9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五,其中海上原油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再造了一个海上大庆。此外,全国原油和成品油干线管网初步形成,管道总长度达到3.7万公里,比“十五”末增长85%。

同时,我国天然气产业加快发展,先后建成了长庆、普光等大型气田,建成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川气东送、陕京三线等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线,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达到4万公里,煤层气抽采利用量超过32亿立方米。

能源要发展,装备须先行,我国大型能源装备制造具备自主化能力。二代改进型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其他核电设备、海上风电、LNG运输船、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也不同程度实现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

能源建设的成就,最终落脚点为能源保障能力的提高。2010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水平约为2.38吨标准煤,比2005年提高了32%;人均电力装机0.69千瓦,比2005年增加0.29千瓦;人均天然气消费量88立方米,是2005年的2.4倍。尤其是在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中,显示了能源行业急国家之所急的社会责任感和众志成城的战斗力,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调结构,清洁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年来,无论是传统能源结构调整,还是清洁能源发展,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壮士断腕”整顿关闭小煤矿,使煤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山西省率先拉开新一轮煤炭整合大幕;内蒙古和宁夏冲破行政区域界限,联手打造宁东-上海庙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河南、贵州、山东等省推进煤矿企业强强联合等,都极大地推进了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这五年,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9000处,淘汰落后产能4.5亿吨/年。全国千万吨级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达到50家,产量17.3亿吨,占全国的58%。水电发展跃上新起点。“十一五”期间,龙滩、景洪、构皮滩、拉西瓦、小湾、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先后建成。“十一五”是我国水电建设规模和建成投产机组最多的五年。新增投产机组接近我国有水电以来前95年的总和。我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

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了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福建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台山、海南昌江、广西防城港等10个核电项目,共28台机组、3130万千瓦。目前,核电在建规模占全球的40%以上。岭澳二期1号机组、秦山二期扩建3号机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三年无核电机组投产徘徊不前的历史。

风电产业迅猛发展。全国风电吊装容量累计达到4000万千瓦,连续5年翻番增长。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在世博会期间并网投产,成为除欧洲之外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风电场。

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有序启动,2009年敦煌1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实施招标,现已建成,全部并网发电。预计2010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

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电力工业“上大压小”成绩显著,火电供电标准煤耗5年下降30克,累计节约原煤超过3亿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5年累计超过3万亿千瓦时,替代原煤1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亿吨。

促民生,解决困难群众“用能难”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供应的薄弱环节加强民生能源工程建设,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用能难”问题。

5年来,我国共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323亿元,总投资1455亿元,用于农网完善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每年减轻农民用电负担约350亿元,解决了3000多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沼气、生物质发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在农村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农村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60亿立方米,以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装机突破500万千瓦,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在偏远农村地区,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越来越多。

热电联产破解了北方高寒地区城市居民的供暖难题。5年来,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了600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替代了大量燃煤小锅炉,解决了4000多万城市人口供暖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能源建设成就也非常瞩目。西藏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竣工,解决了西藏主电网覆盖的全部32个县、17万户、76万人的用电问题。青藏联网工程,解决西藏供电问题。新疆能源加快开发建设,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750千伏主网互联。北疆三条天然气管线陆续建成,南疆气化乡镇工程全面展开。

全球视野、多边交流,境外能源资源利用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能源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历经艰苦谈判,中俄原油管道项目顺利建成。中亚天然气管道单线于2009年底贯通,中国、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元首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畔共同开启了通气阀门,2010年末实现双线贯通。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已建成投运,二期正在建设之中。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境外段同时开工。我国陆上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境外能源资源投资并购和勘探开发取得重大收获。五年来,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31个油气勘探开发、管道、炼化和技术服务合同。初步建成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洲、中东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境外油气合作呈现出油气并重、海陆并举、常规与非常规资源并进的特点。

此外,我国能源对外合作领域从油气扩大到煤炭、电力和新能源,我国电力设备已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神华、兖矿、内蒙古庆华等中央和地方企业,与俄罗斯、蒙古国、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的煤炭资源合作,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