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2·7”瓦斯爆炸事故覆辙重蹈,26名矿工遇难。
这同不久前的智利矿难形成鲜明对比:33名矿工在被困69天后安全升井。
除了涉及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一个值得注意的基本事实是,我国的地质条件与智利不同,煤矿瓦斯突出问题严重,一旦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中国发展煤炭工业,难道注定要以高人员伤亡率为代价吗?
答案是否定的。
近日,我国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钱鸣高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我国高产高效矿井的年产煤大约有10亿吨,与美国目前年产量相当,百万吨死亡率中国为0.04,美国为0.03。
“也就是说,在地质条件好的情况下同样产出10亿吨煤,中美百万吨死亡率差不多。”钱鸣高说,“但是现在油气、可再生能源上不来,中国的煤炭产能就必须扩大到30亿吨,必须开采地质条件不好的20亿吨,因此问题就出现了。”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能源,但是,煤炭工业“负重爬坡式”的发展模式还要持续多久?日前接受《科学时报》采访的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谢和平、袁亮共同指出: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是科技水平不足,他们呼吁用科技手段为煤炭工业“减负”,并将煤炭工业的科技支撑上升到国家高度。
不得不采的困境
中国煤炭行业长期以来都是粗放发展的高危行业,科技水平较低,百万吨死亡率在2003年前后高达4~5,经过努力如今降到了0.8左右,每年死亡人数从6000人下降到3000人。
造成矿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瓦斯。实际上,瓦斯是一种清洁能源,在美国的高透气性煤矿中都是先抽取瓦斯再采煤,既能将瓦斯作为能源利用,同时保证了采煤的安全性。但在我国,低透气性的煤层使得瓦斯提前抽出成为难题。
钱鸣高指出,煤和瓦斯突出都是由高地应力造成。我国南方的10个产煤省都处在高地应力区域,由此造成南方10省每年虽然只出煤4亿吨左右,产量不足全国的15%,但是死亡人数却占到全国的一半。
袁亮指出,我国70%的煤矿都是低渗透率条件,在这种条件下采煤是全世界都没解决的难题。相同的地质条件,欧美国家会选择关停煤场不开采,或者以高成本开采。
“照理说这部分煤矿不应该动。”钱鸣高说,“但是不动这部分煤矿,中国经济发展就难以保证。或者如果小心谨慎也可以保证不出事故。但是通常却是企业在赶进度、赶产能,事故频发就难以避免。”
“十二五”阶段,我国的煤炭消费量还会继续增长,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东部的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浅层的煤矿已经采完,下一步将往深部开采;另外,大量产能转移到中西部的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钱鸣高担心的是,深部的地应力更大,安全隐患更多;而西部地区大多是干旱的缺水地区,如果不能以水定产,很容易造成环境问题。“如果不限制产量,在不足2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出20亿吨煤,将来的生态变化难以估计”。
科技支撑是根本
最近几年,国家对煤炭行业采取了加大整合的措施,这使得百万吨死亡率大大降低。
不过袁亮指出,管理手段虽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煤矿不是搞不好,关键是很多企业在重大科学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盲目扩大产能。”
目前,“好采”的煤矿仅有神东、兖州、六安等有限的几处,只占全国1/3的产能。钱鸣高认为,即使国家加强整合,在地质条件不好的地方,煤和瓦斯突出等基础科学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应该认识到,当前煤矿的事故解决之策首先应该问科研人员。”钱鸣高说,“管理虽然很重要,但如果事故频发就说明根本原因是科技水平不够。”
我国目前的煤炭开采量占全世界的42%,未来还将继续增长。钱鸣高认为,作为世界第一煤炭大国,我国应有最好的煤矿、采煤技术、管理人员和煤炭学校,在科研上,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提供强力支撑。
钱鸣高举例说,德国鲁尔地区采1吨煤提供1马克的经费用于成立专门的研究院解决该地区的煤矿问题。而我国,在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企业化之后,就一直缺少专门的科研机构研究瓦斯、冲击地压等基础科学问题。但煤和瓦斯突出、冲击低压、透水这些问题,就像地震预报一样是世界难题,要花大力气研究。
袁亮也认为,煤炭部撤销之后,我国缺少一个顶层设计的部门来整体考虑煤炭工业的发展前景,解决巨大的煤炭产量面临的技术难题。
同时,近年来我国煤炭工业流失了不少人才。“比如说机械化可以减少人员伤亡,但是研究一个产煤机所下的功夫可能比研究一台汽车功夫还多,但是效益比汽车小得多。”钱鸣高认为,首先要提高煤炭行业的社会地位,才会有人才愿意进来。
在具体的科学问题上,袁亮指出,瓦斯这个障碍不铲除,煤炭产量不可能上去,否则代价就是事故多。钱鸣高同样认为,瓦斯的问题应优先解决,应在近期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交给专人负责,明确任务并予以解决。
同时应予关注的还包括地应力、水和地温等。“这些都是深部开采中的重大难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是不管从‘973’、支撑计划还是重大专项中的支持力度都远远不够,随着煤炭产量不断增加,这些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会不断涌现。我们不能被动挨打,现在应该超前进行技术储备。”袁亮说。
两位院士建议,煤炭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必须要形成国家顶级的研发团队,产学研结合,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门研究组来求解。
“淮南标准”
淮南煤矿是我国有名的“老大难”煤矿,地质条件特别恶劣,开采难度很大。而近几年,淮南煤矿却摸索出一条世界水准的“Y型通风、煤与瓦斯共采”的技术,逐渐成为全国闻名的“淮南标准”。
作为这套技术的科研带头人,袁亮介绍道,这套技术的巧妙之处在于泄压后,地应力释放,透气性增加,可以在采煤的同时抽出高浓度瓦斯直接利用。
在研究这套技术的20年间,德国专家曾多次向袁亮介绍德国路线。“我也去德国的煤矿看过,下了七八次井,但是发现德国路线在我国行不通。”袁亮说,由于德国政府对1吨煤碳的补贴高达80欧元,因此德国煤矿的共采技术花费高昂,同时产煤速度非常慢,而依据我国的国情,国有大型企业必须降成本、提效率。
目前,淮南煤矿的这套技术成本相当于国外的1/3,但是产量却是其3倍。
在淮南这样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获得成功,也为这套技术在全国其他煤矿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今年6月份,以淮南技术为标准,由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组织出台了瓦斯治理的标准和指导性纲要,目前正据此在全国煤矿逐个开展评估。
实际上,此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9号令已经对煤与瓦斯突出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企业生产中却往往被刻意忽视。
现在,有了这套标准和纲要,袁亮希望更多的企业能据此依法执行。他认为,我国现在已具备提高安全的技术条件和财力条件。
据悉,目前国家依据淮南标准在不同的矿区建设了12座示范矿井,就近指导附近矿井。
以科学产能为基准提高门槛
“科学产能”的概念最早由钱鸣高在2005年提出。科学产能是指装备、技术、人才、资源的总和。“而现在是有资源就有产能。迫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行业进入的门槛没有限制。实际是只有资源,但另外三者都很欠缺。”钱鸣高指出。
目前,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咨询研究课题组采纳了“科学产能”的提法,在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等条件下认为,到2050年我国的煤炭科学产能不宜超过30亿吨。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谈到煤炭科学产能时指出,地方必须牺牲目前的GDP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煤炭的科学产能。
袁亮也指出,技术创新之后解放了生产力,发挥了规模效益,实际能够降低企业成本。但在煤炭工业管理权下放到地方之后,体制机制上不能保证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动力往往取决于个别领导。
袁亮说:“我国煤炭企业最应该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利益,如果追求经济利益永远跳不出这个怪圈。衡量一个企业的标准也不应该是赚多少钱,而是事故少、环境友好、安全标准高、科学开采。”
钱鸣高更是强调,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就是市场失灵,其具体表现就是安全和环境这两点常常被忽视。他指出,煤炭作为资源性产业,煤炭企业原则上不能过度市场化,应在国家统筹下发展。而科技支撑缺失也是导致煤炭产业门槛低的原因之一。
谢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在整合后加大投入进行机械化改造的兼并重组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只是形式上减少了户头,但是还是按以前的生产方式来做,没有实际意义。
“按照科学产能的标准来要求就不会发生这种状况。”谢和平说,科学产能是个综合标准,西方国家煤矿开采门槛高、成本高是保障安全的主要原因,我国若想提高开采门槛,根本解决之道就是以科学产能为发展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