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气候异常影响千年人类历史

2010-12-22 13:42:43 法治周末   作者: 李郁  

“千年极寒”极不靠谱,却着实撩动了全球的神经。二○○八年年初的南方冻雨,今年年初的严寒还记忆犹新,而入冬以来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的严寒都让人猜疑“极寒”是否真有可能。抛开说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千年极寒”的确引发了人们对气候的高度关注。若将气候话题置于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下,就不难发现,气候未必能决定历史,却可以改变历史。

前一段,一则消息搅得人们心神不宁,说是今年将会遇上近一千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天。有人很快创造一个词汇:“千年极寒”。

中国气象专家说“极寒”的说法不可靠,但一般人还是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不是有句老话叫“凡事预则立”吗?

近年来气候的话题实在是让人心烦,气候变暖啦,下冰河期啦,臭氧层空洞啦不一而足。有人说这是人类自己造的孽,自作自受。

但大多数人正在想办法进行补救和预防。

那么,气候变异影响有多大?对于极端天气人类到底有没有办法应对?

“千年极寒”极有可能是个传说

当“千年极寒”闹得沸沸扬扬时,人们突然发现这一消息并非来自权威的气象研究和行政部门,是一个不知起于何处的传言。

起初媒体是这样报道的,说是波兰学者预测说,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减缓和变冷,导致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然而没有一家媒体说出是波兰哪个机构的学者所说,姓甚名谁。在国外,对这一消息报道得最多的俄罗斯媒体,多数也给不出答案,仅有个别媒体指出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科瓦列夫斯基的波兰人说的,此人就职于波兰气象与水文研究所。

但波兰国家气象与水文研究所新闻办公室负责人称并不知道此人。

有记者询问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不知情。后来,气象组织正式回复说:“这种说法是一种臆测,没有权威的和确切的科学依据。”

但在俄罗斯,这一消息和权威专家将其与今年冬天天气的谨慎预测联系到了一起,让更多的人以为这是一条已被证实且有根据的消息。这在俄部分民众中造成恐慌,由于担心市政工程无法保障供暖,一些人开始抢购电暖器,引得专家纷纷出来辟谣。

俄罗斯水利气象中心主任维尔凡德说,“千年极寒”论与气象部门的正式预告并不吻合,“没有任何一家专业气象杂志发表过类似的预测。媒体接连不断地说欧洲今冬将遭遇千年最冷的天气,这一切显得很可笑”。

这位科学家又补充说:“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普遍的暖冬相比,今年冬天无疑要寒冷得多。尽管如此,与去年冬天相比,今年冬天仍然要暖和一些。”

美国有线及卫星电视高级气象学家厄斯特罗说:“人类有详细气象记录的历史不过150年,人类至今仍无法获得千年前的准确气象记录,又怎能说今冬是千年最冷的冬天呢?”

气候变化明显影响中国文明变化

如果把人类文明史所记载的历史气候变化,与相应的中国历史对照,就会发现,显著的气候变化都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关系。不少专家认为,气候未必能决定历史,却可以改变历史。

据有关资料,从距今1万年开始,冰川大量融化,气候显著转暖。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当时的黄河两岸长满青翠的竹子。这是中国文明史载的第一个温暖期。也是尧舜禹、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奠基期。

儒家对夏商周三代赞叹、羡慕不已。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绘制的历史气温变迁图显示,三代气温高于汉、唐,文明的发展也高于汉唐。

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气温开始下降。史籍记载,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农作物受损严重,周朝的经济开始凋敝,国力衰退。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第二个温暖期。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那时山东冬季经常无冰,齐鲁地区可一年两熟,并多见竹子、梅树一类的亚热带植物。

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100年,从战国初期一直到西汉,挪威雪线显示世界气温迅速下降,这在竺可桢的气候变迁图上有明确记载。

从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气候又变得寒冷,平均温度比现代要低l℃左右。这也是中国历史第二次大分裂期。

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王莽天凤四年八月,大寒,百官人马有冻死者”。[page]

在接下来的东汉初期,降温开始减弱,但到了公元180年至公元600年间,即东汉后期,寒冷再次加重。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此次波动为魏晋气候大降温的前奏,自此开始了长达约400年的寒冷气候时期。

这期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公元184年发动黄巾军起义,导致东汉灭亡,形成了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400多年的全国大分裂,经济文化破坏严重,百姓痛苦不堪。

公元600年至1100年,是中华历史的第三个温暖期。唐朝时期的长安,数冬无冰雪,可种梅花与柑桔,柑桔,果实味道与四川的无异。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唐朝国力逐渐强盛。

但公元801年至960年,气候转寒,豫南地区在贞元十八年,“冬十月频雪”;元和八年“东都大寒”。直至五代十国,国家又陷入动乱期。

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以后,气候又急遽转寒,江淮一带漫天冰雪的奇寒景象再度出现。长安,洛阳一带在唐朝以后可以种植的柑橘等果树全部冻死,而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和太湖皆结冰,可通车马。

清朝前叶旱灾、水灾严重,是清初三藩之乱的原因之一。清代末叶,政局已经由盛转衰,捻军、太平天国、回民起义等乱象四起,不久后清朝便告灭亡。

中国历史上不定期出现的寒冷和干旱,使土地积温不足,作物生长受损,歉收严重。古代中国一直是农业立国,严重饥荒必然引起动乱,进而影响各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演变。

极端气候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在世界范围内,气候也照样影响历史进程。

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海陆军百万之众大举入侵希腊,希腊人很快丢掉了雅典等地,败退到萨拉米斯岛上。希腊海军有300多艘战船,有能力一战。9月23日拂晓,波斯王薛西斯命令600余艘巨舰驶入萨拉米斯海峡,准备消灭希腊舰队。不料,海上突然刮起大风,帆高体笨的波斯战船在狭窄的海湾内互相撞碰起来,队形大乱。趁此机会,希腊海军乘坐小巧灵便的舰船向波斯舰队发起反攻,插入波斯舰队猛冲猛打。8个小时后,希腊以40艘小舰船的代价击沉波斯战舰200艘,俘获50艘,毙敌无数。

此一战,波斯人丧失了爱琴海的制海权,而希腊则开始走向繁荣。

13世纪时,蒙古帝国统治者忽必烈一心想征服日本。1274年,忽必烈派出一支9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东征日本,遭到日本武士的顽强抵抗,在撤回朝鲜的途中,遭遇一场台风,很多舰船沉入海底。7年后,忽必烈又派出近5000艘战舰,再次东征。日本人以石墙为掩护,激战一个多月。当守军快要支撑不住时,海面突然刮起了猛烈的大风。大风持续了4天,元军舰船几乎全部损毁,10万军队被全部消灭。

幸运的日本人认为是神武天皇的鬼魂掀起了两次“神风”击退了元军,实际上,不过是两次强烈的台风而已。

1588年8月,西班牙派出由130多艘舰船组成的“无敌舰队”攻打英格兰,英国海军仅能以34艘战舰和一些武装商船迎战。双方遭遇后,海面风势逐渐变强。西班牙战舰不能逆风航行,只有占据上风头才能发挥优势,而英军军舰却有着优越的逆风扬帆能力。海战中英国舰队多次破坏了“无敌舰队”并有抢占上风位置的企图。8月7日夜,西风更强,英军趁势派出8艘火攻船突袭,西班牙舰船损失一半以上,英国大获全胜,彻底消除了西班牙舰队对英吉利海峡的威胁。

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以东,长城以北的大草原,近万年以来,气候逐渐变得恶劣,夏季短冬季长,还常有大风雪。草原民族饥寒交迫时,要么南下中原,要么转而西进。加之汉朝的有力反击,他们觉得南下无望,只好西进。

公元372年,一支自称为“匈人”的强大骑兵渡过伏尔加河向欧洲挺进,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摧毁了日耳曼族的东哥特王国,接着又兵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下。452年,匈人军队打到罗马城下,侥幸的是罗马教皇利奥一世劝说有力,才使得罗马城幸免于难。

这支匈人骑兵平扫欧洲,使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北方的民族向南大迁徙,动荡的局面持续了80多年。

严寒天气三次拯救俄国

寒冷给人带来不便,但严寒的气候对俄罗斯民族来说却是一种幸运。[page]

彼得一世时,俄国努力振兴,遭到瑞典的压制。1709年春,瑞典国王查尔斯十二世率领军队远征俄国。彼得一世的军队无力与瑞典军队决战,只有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削弱瑞典军队。当年春天奇寒,3万瑞典军队在严寒中苦撑苦熬了三四个月,已经筋疲力尽。7月,4万多俄军发起攻击,在波尔塔瓦与瑞典军队展开激战,一举将其击败。

1812年夏天,征服了大半个欧洲的拿破仑组织了60万军队对俄国发动进攻,以图彻底征服欧洲大陆。拿破仑没有把气候问题放在心上,准备攻占莫斯科后,以战养战,逼迫俄国人签订投降条约。然而俄国人将莫斯科付之一炬,拿破仑大军在空城中等了两个多月,未见到投降的使者,而自己的补给却变得非常困难。当年天气冷的特别早,气温很快降到摄氏零下40度。拿破仑的军队饥寒交迫,俄罗斯军队发起反攻,拿破仑被逼出莫斯科,俄军乘势追击,拿破仑的60万大军只有15万士兵活着返回了法国。

对于拿破仑侵俄的失败,有史学家怀疑是一种传染疾病影响的结果。比如法国马赛地中海大学的拉奥尔特教授对拿破仑士兵的遗骸进行了研究,发现遗骸的衣服残片有虱子,其中3个虱子的DNA中含有五日热巴通体细菌。这种细菌能引起五日热。他们认为极有可能是这种病原体导致了拿破仑军队的败亡。

而加拿大著名化学家潘尼•莱克托则认为,是法军制服上的钮扣在严寒中变成碎末导致拿破仑的惨败。法军制服上的钮扣是锡制的,锡在极度低温中会化成粉末,俗称“锡瘟”。衣服上没有扣子,在严寒里只能被活活冻死。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有一处拿破仑士兵墓地,埋葬有3000多具遗骨,维尔纽斯大学的人类学教授扬考斯卡斯研究这些遗骸后认为,士兵们当年确实是被冻死的,而且死得非常痛苦。

1941年,德军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10天内攻占莫斯科。显然,希特勒没有汲取拿破仑的教训。当时,莫斯科气温已下降到摄氏零下30度。在严寒中,德军没有棉衣,飞机和坦克无法发动,坦克上的光学窥镜也失去了作用。而苏军习惯了寒冷生活,而且身着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最后,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如果不是天降严寒,世界历史可能就是另外的样子。

面对气候变异人们不能麻木

气候的全球性变化和洋流温度变化关系极大,太平洋(601099,股吧)、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持续变暖和变冷的现象。气象学上为两种现象起了名字,热带海洋温度持续变暖叫“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译音;热带海洋温度持续变冷,就叫“拉尼娜”,是西班牙文“圣女”的译音。

“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一般会持续二三年。
  
“拉尼娜”现象,即海洋持续变冷出现,会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降水量就会异常增多,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也会异常寒冷。

在中国,一般来说,“拉尼娜”出现在秋冬季,这时华南的东北季候风会较强,冬季气温比正常情况要低。

虽然没有关于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和两种洋流变化有关的资料,但中国海洋学家认为,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2008年初中国南方雪灾也与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今年“拉尼娜”活动强烈,将干扰大洋暖流活动,值得密切关注。

对于气候变异,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科学界不断提出警告和预防方案。

不少科学家告诫,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包括毁灭性的森林砍伐,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战争,化工污染、水源污染、资源的浪费等,都会招致大自然的惩罚。但愿人类早日觉醒,尊敬地球,敬畏大自然,否则,人类只会加速走向灭亡。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气候 异常 影响 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