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传统粗放发展模式也在酝酿着根本性变革。5年间,循环经济首次走上前台,“资源—产品— 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资源生产法则,给力石油和化学工业调结构、转方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全行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渐入佳境。昔日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两难抉择渐次“蝶变”,“两难”正在转化为“双赢”。
“十一五”期间,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使循环经济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国家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给石化行业提供了一个契机。
在此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5年间,循环经济深入石油和化工行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国家和各地启动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园区中,石化行业是重中之重。例如,贵州宏福实业公司通过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和实践循环经济,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磷肥生产基地;新疆天业(集团)公司在产业布局上注重各大产业循环式组合,产业内部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山东鲁北企业集团公司通过多年实践,已形成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清洁发电与盐、碱联产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5年来,石化行业循环经济蔚然成风,成绩斐然。业内众多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显著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了“三废”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化工园区通过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了产业的对接和耦合,实现了企业间资源的相互利用、共享发展。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近期在总结“十一五”成就时说,全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亦能基本实现。
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面。就“小循环”而言,“开磷现象”是一个代表。贵州开磷集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1亿块高强度耐水磷石膏标砖生产线;建起了尾矿渣制砖厂,使井下开采中的废矸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废渣对土地的占用,降低了环境污染。陕西北元化工集团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转型,年产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减排360万吨二氧化碳,实现了“三废”零排放。这样的企业在业内不胜枚举。
在“中循环”和“大循环”方面,“十一五”期间,以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为理念的化工园区发展如火如荼。在上海,上海化学工业区已经踏上了世界级的循环经济之旅。目前,上海化工区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为9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89.19%,高于国际80%的平均水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远低于上海市确定的园区控制水平。此外,陕西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宁波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甘肃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江西星火工业园、重庆化工园区、新疆中泰化学阜康工业园、内蒙古托克托工业园区以及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等,循环经济发展同样势头迅猛。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革新是关键。“十一五”期间,石化行业开发推广了一大批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有两大类技术成果尤为突出:一是原料低质化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如渣油裂解制烯烃技术、粉煤连续气化制合成气技术、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技术、羰基合成制醋酸技术等;二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大幅减排、节约资源能源的技术,如无钙焙烧红矾钠生产技术、离子膜烧碱技术、湿法磷酸及提纯代热法磷酸技术等。此外,橡胶行业再生胶及胶粉的开发与利用,氯碱行业电石渣制水泥、电石渣烟气脱硫等技术,也是循环经济的杰出科技成果。
“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在石化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为“十二五”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全面步入新型工业化轨道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