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气候谈判已进入第二周了,这个周末坎昆会议就要结束了,这一周谈判会最后的谈判成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第一周的谈判我们需要的是黏合剂,让各个国家都坐在一起,来共同地面对一些议题的话,那么第二周的时候,更需要的是“碎石机”来破碎那些顽固的、艰难的石头,或者是绊脚石。
气候谈判中,每天都要评选出化石奖,并且颁发给相应的某一个国家,这个当然从舆论上都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更关键的在于这个碎石机必须要面对两种类型的化石。
第一种类型的化石,实际上是一些相对来说态度比较顽固,在这次的会议上不愿意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的国家,比如说日本,比如说化石奖获得相对比较多的加拿大。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个问题,其实碎石机还要面对的是那些艰难的议题。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我们更期待看到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的突破。比如说现在我们很密切注意的一些问题,就是《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是否获得了各方的共识?在第二承诺期的这个共识中,对于气温下降的这个指标,能够控制在多少度的范围之内?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资金和技术的转让,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在这几个议题当中,其实最有可能达成共识是最后一个资金和技术的转让。
从目前传来的消息来看,在这个方面很多国家都有意愿建立一个气候基金,用这些气候基金来帮助小岛屿国家,发展中国家来发展自己的节能减排事业。那么对于碎石机来说,碎石机面对这些艰难议题的时候,它需要的一种爆发力,这种爆发力不仅仅只体现在各个国家的首脑,或者是代表团身上,还体现在多种人群的身上。一方面我们注意到,这几天在坎昆,每天都有民众在街头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督促政府,或者政府代表团达成相应的议题。
另外一方面, 12月7日,在中国日活动那一天,中国的不少企业家到坎昆和当地的商业人士,或者是气候环保组织的一些人士进行对话。在这些对话过程当中,不但有我们的地产界认识,而且还有科技界的企业家,这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工作是国家承诺,但是更重要的是它要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头上,企业是这个减排大户,企业和个人一样,都要在节能减排过程中承担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非常积极的角色,如果真的能像他们在坎昆所表达的那个态度一样,那么他们不会白去一趟坎昆,我们也不会对他白白寄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