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环境竞争力”的权重

2010-11-24 12:41:32 《新华日报》   作者: 李扬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很多宜居城市中推着婴儿车逛街的市民相对比较多?”最近,上海一位官员用“婴儿车指数”考量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好、空气质量高,做家长的才敢带着孩子出门逛逛。

就在亚运会开幕之前,广州市承诺:有信心在运动会期间保持空气质量优良。

而环保部近日就去年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发报告,太原、温州等14城市被“点名批评”。

上述新闻无疑在表达和强化一种共识:环境是资本,环境是魅力,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

把环境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同席而语”,这看起来是理念上的一小步,其实却酝酿着科学发展的一大步,生态环境的分量越来越重,环境竞争力这一要素在发展进程中的权重越来越大。

毋庸讳言,“经济重、环保轻”还有不小的惯性,还有不可忽视、不可“为外人道”的利益驱动。在一些地方,为了GDP数字的亮丽,为了某些政绩化的榜单,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无视民众环境权益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以致于“宁可毒死、不能饿死”的极端之辞能够出自政府新闻发言人之口。

但是,形势在变!同样是要GDP,而再也不能小视生态。

眼下,项目的入驻、资本的引进以及人才的延揽,都离不开一个优美的环境。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首先是对环境适宜度的考量。就像说起每个人的健康一样,生态环境质量是城市发展的“1”,其他则是位于其后的0。没有这个1,再多的0可能都是“无用功”。

如此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权重,就是催逼扭转既往的发展惯性——如何努力避免重蹈许多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陷阱,怎样跳出“经济发展势必导致环境污染”的怪圈。既要得产业发展的“鱼”,又想取生态环境的“熊掌”,而能否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实现共赢,无疑,这将不啻考验发展的勇气。

那么,究竟该如何“塑造”环境竞争力?其实,不少实践已经提供了参考答案。江苏沿江崛起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兴起的国家生态市县建设热潮,用不争的事实证明了产业竞争力完全可以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协调发展;而耕海万顷,养海万年,早已融为我们对沿海开发的自觉领悟;不少工业园区,不仅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而且成为环境保护的高地、生态建设的高地。从雷打不动的规划环评,到雷厉风行的区域限批、流域限批,这一系列环保新政的着力点,正是打破行政区划、着眼地缘关系,最大限度地使经济增长不蚕食环境容量,永葆生态环境的竞争优势。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竞争力,生态建设就是构建竞争力。而这,必须赖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只有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才能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千钧之力,运于毫端。经济发展要上去,生态环境也要上去,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殷期盼。

环境竞争力的塑造,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入手,使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

当前,正是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期,海内外舆论称“十二五”为我国构建生态社会的“时间窗口”。这意味着,发展的每一步,都必须树立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均衡原则,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重视并提升环境竞争力,是我们不可动摇的现实路径。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环境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