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气候预测能否支撑能源战略

2010-10-12 08:44:11 《能源评论》

LEADERETTE从西南干旱造成的影响来看,中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在气候谈判中需要一贯坚持的观点。

气候领域研究在理论上存在两种形式,一是从基本理论层面出发进行拓展的机理性研究,二是偏重于数据分析的技术性研究,但在实际研究中,二者往往不存在明确的界线。现代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为现实服务,研究气候变化对能源战略的影响便是实践这个目标的一种尝试。在进行这个尝试之前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气候变化与能源战略并非是处在同一尺度上的问题,对其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研究需要更细的考量以及跨学科的联合支撑。

这次西南干旱有气候因素的影响在内,同时也不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从我国应对灾情的行动来看,我国经济的适应能力仍然较差,这再次说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在今后一系列气候谈判中都应以此为立足点。

气候预测与能源战略是个综合问题

如今谈到气候预测,人们很自然的会想到能源战略。其实传统上,这两个领域分属不同学科,相互之间进行系统关联的机会并不多。而今天的讨论将这两个关键词组合到一起,恰是提出了一个综合性问题,即能源战略如何作为输入变量影响气候预测,气候预测又如何进行反馈,支持能源战略的研究与制定。进行气候预测主要依赖气候模式。由于科学界对气候系统变化的自然控制规律和人类活动的作用规律认识不足,使得气候模式不够完善。此外,目前各种观测站网在布局和观测内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可用于气候研究和模拟的气候系统资料不足。上述两点共同造成目前的气候预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结论,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这里所指的人类活动,除土地利用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利用气候模式进行气候预测时,人类活动成为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甚至在很多情景下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能源战略的研究与制定,由于会影响和调整社会经济系统对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改变温室气体排放的规模和趋势,并最终影响到对长期气候变化趋势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讲,能源战略作为驱动因素,作为输入变量,对于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而我们今天的讨论说到,这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气候预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到能源战略的制定。大家知道,温度和降水量是体现气候预测结果的两个比较核心的变量。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温度、降水、风等气象要素,对于能源系统,包括供给和需求两端都有显著影响。以水能为例,由于西南五省市的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比例接近40%。因此,此次西南干旱,造成了水力发电严重不足。而为了弥补水电不足所造成的电力供应紧张,很多地方重新启用火电发电。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候因素,对于能源系统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能源战略的研究与制定过程中,需要加以考虑。

但是,这样一个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二者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同时也并不处于同一尺度上。因此,高度不确定性的气候预测,能否支撑起具有确定性决策要求的、涉及社会经济系统的战略性规划研究?我们需要深思其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关于气候变化对包括能源战略在内的工业、农业乃至更大范围的影响研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首先,基于全球气候模式的输出结果(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变量),分析其对能源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影响。譬如夏季高温少雨,居民的空调使用会增加,用电需求就会增加。用电需求增加,影响到用电供给。而高温少雨本身也会对能源系统有不利影响。两方面共同作用,对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可能会对能源结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能源结构没有得到调整,又对温室气体减控排带来不利影响,又可能加剧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这是一个相互作用并自我加强的正反馈系统。从逻辑上说,是成立的。但是,如果要把这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用数学方程串联起来,就需要确定系统各个参数和变量的取值,要求非常明确的识别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气候变化问题是长时间尺度、全球范围空间尺度的“大”问题,水资源、能源供给和需求又是相对短时间尺度,区域空间尺度的“小”问题。所以从直观逻辑判断有紧密联系的两个领域的问题,要开展综合研究,存在障碍。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气候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