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卖碳翁”叫屈

2010-09-17 09:35:45 经济导报   作者: 韩祖亦  

近日媒体报道称,涉及12617万吨碳信用额度、6家中国企业的8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涉嫌在国际碳交易中套利的舞弊行为遭到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的调查。

涉案的包括两家山东企业。其中一家企业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本谈不上舞弊调查,只是EB定期对CDM项目进行复审。

16日的最新消息称,我国遭到“舞弊调查”的企业数量已增加到10家。针对传言,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联合这些企业召开新闻发布会,直指部分EB委员的猜疑毫无根据且不合逻辑。

复审而非舞弊调查

据EB披露的信息,此前的6家中国企业分别是,浙江巨化股份(13.71,-0.09,-0.65%)有限公司、山东东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熟三爱富(10.85,-0.11,-1.00%)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东阳化工有限公司、浙江省临海市利民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中氟化工科技有限公司。EB责令这6家企业针对之前申报的8个CDM项目的相关数据作出解释和澄清。

“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舞弊调查’是怎么来的,也没收到EB方面关于涉嫌国际碳交易舞弊调查的通知,”涉案的一家山东企业CDM项目技术部工作人员14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如果说是‘复审通知’,公司倒是收到过。EB会定期对CDM项目进行复审,要公司提供近期的产量、销售量、市场需求情况等相关数据,这是正常的,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上述企业CDM项目负责人提及此事显得颇为无奈。他认为,此次事件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承担温室气体排放责任方面的博弈,归根到底是中国企业受到歧视的表现:“公司的产量提高,EB便怀疑是不正常的,是故意套取CDM的钱。但EB并没有下结论,只是对市场进行调研,对公司提出复审,根本没有上升到‘舞弊’的程度。”

这位负责人介绍,HFC-23是制冷剂HFC-22(传统氟利昂的替代物)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安全无毒,但其温室效应潜能值是二氧化碳的11700倍。根据CDM,生产制冷剂的企业通过消除HFC-23而获得大量核准的减排量,这些额度在欧盟等碳交易市场出售,从而给企业带来了“额外”收益。

EB网站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目前共有914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总注册项目的39.55%,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达22786万吨,占总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0.6%。按现时HFC-23每吨价值8万欧元的国际碳交易价格计算,将为中国的生产商带来巨额利润。

对此,上述企业的一位高层表示:“公司2004年开始运行CDM项目,目前HFC-22项目运作非常好,是公司的主打产品,产能的提高纯属市场需求,并非其他原因。”

中国CDM流年不利

近两年,中国CDM项目屡屡“犯太岁”。2009年12月、2010年8月,EB接连砍掉中国10个和20个CDM项目,而此次是EB第三次“惠顾”华企。

但这次,也是最为严重的一次。据悉,EB此次共在全球叫停了16个CDM项目,共计涉及碳信用额度1300万吨,约2亿欧元。其中,涉及中国企业的项目数占一半还多。

在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日韩研究室主任刘晓宁看来,中国CDM项目屡屡受挫,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内企业自身的原因。

刘晓宁对导报记者表示,“EB正在有意识地对中国CDM市场进行调整。”

虽然中国CDM 2003年左右才开始起步,但发展迅猛。据预测,今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而中国将占据其中3成以上份额,最主要的就是CDM项目交易。“鉴于中国申请的CDM资金过多,且注册的水电、风电项目太多,缺少了CDM宗旨之一的示范效应,因此EB先后两次大规模拒签中国的风电和水电项目。” [page]据刘晓宁介绍,观察当前的欧洲市场,农业、林业、太阳能利用、沼气回收利用、造林再造林等项目,不仅减排小,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更小,且更需要CDM资金的支持,因此更为各国际买家所青睐。对此,刘晓宁建议,国内业主和投资方不妨及时跟随国际新形势,适当转变一下项目类型。

“同时,中国CDM项目的屡屡被砍,政治因素不容忽略。”刘晓宁认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没有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决议,今年年底的墨西哥坎昆会议就担负起了巨大责任,将成为各国“互推”减排责任的新战场。EB的做法很可能是在向中国政府提前施压,以求在新一轮气候谈判中迫使中国作出减排承诺。

“此外,在技术方面,项目业主、咨询机构在提交注册阶段应及时与负责审定该项目的DOE沟通,认真研究EB提出的基准收益率、投资分析、敏感性分析、普遍性分析、CDM证据和废能回收利用项目的基准线情景选取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

碳市场亟待破局

“中国作为‘高碳排放’国家,如果不能在国内建立起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机制,通过市场手段促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未来可能会在国际经济和金融发展格局中处于被动地位。”刘晓宁说,中国CDM项目屡屡受挫,也说明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还不被国际普遍认同。因而,在全球碳交易还没有完全与单个货币形成牢固的捆绑关系之前,加快国内碳市场的建设步伐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据悉,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国内自愿减排管理规则,目前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该规则将会涉及碳交易地点、交易方式、国家认证等方面的内容。从目前看,该规则有望明年出台。今年8月10日,国家还正式启动了5省8市低碳试点。由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环保部等关键部委拟订的这个试点规划,提到了将基于市场的方式来推行。

同时,据公开信息统计,国内至今已经挂牌成立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已多达9家,也有人士表示目前已达19家。而之前,2008年时国内仅有3家,分别位于北京、天津和上海。

然而,在刘晓宁看来,这些以碳交易名义设立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大多数仍处于碳交易模式的探索阶段,市场存在众多缺口。交易所的成立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高端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加之碳交易相关业务的开发也要求资金和技术的高密度投入,这就要求交易所必须有足够的盈利空间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然而,由于我国尚未制定总量控制目标,无法进行配额交易,交易所在CDM项目中难以实现盈利。“因此,自愿减排交易被交易所认为是比较符合现阶段国情的一种尝试。”

“事实是,中国迟早会面对减排的挑战,从自愿性减排到强制性减排只是时间问题。”刘晓宁认为,“现阶段应着力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加快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可行性研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同时,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从技术上解决排污总量确定的难题。此外,创立一系列的法律规则,奠定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将碳排放权交易的进行置于法律的框架下。”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 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