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怎样克服农村环保短板?

2010-08-24 14:46:29 中国环境报

安徽省淮南市因煤而兴,缘矿而建,城乡交错,矿乡交织,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淮南市环境保护的“短板”。

针对这一市情,近年来,淮南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大环保”理念,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与城市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城乡环保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实现了城乡环保工作一体化发展。

构建“大统筹”体制推进城乡生态创建工作

为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助推“两型城市”建设,淮南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以及环境友好企业等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各类环保生态创建,作为基础工程和细胞工程,纳入全市“一盘棋”统筹创建,从源头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今年,淮南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统筹全市城乡环保系列创建工作的通知》,对城乡环保系列创建工作作出统一部署。

一是统一组织领导,突出“升格”。成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环保、发改、经信等8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城乡环保系列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政府层面统一组织和领导此项工作。

二是统一考核命名,突出“联动”。成立市城乡环保系列创建工作评估验收组,负责评估验收,改变过去环保部门一家唱“独角戏”的状况;各类创建验收合格后,报市创建领导小组审核确认,由市政府批准命名。

三是统一奖惩问效,突出“激励”。对获得命名的,实行“以奖代补”。获得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称号的,分别一次性给予“以奖代补”6万元、4万元;获得市级环境友好企业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称号的,一次性给予“以奖代补”两万元。实行复查制和届期制,对获得市级各类环保创建称号的单位每3年进行一次复查,没有申请复查的,视作自动放弃,取消命名;复查合格的,保留命名;复查不合格的,限期6个月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销命名。省生态办向全省各市生态办、发改委、环保局转发了淮南市这一做法,推荐了“淮南模式”。

实施“一体化”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公平,淮南市加快以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村镇生态式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将村镇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纳入淮南市民生工程,建成首批7座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并全部投入使用,总投资1130万元,年可处理生活污水超过50万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20吨~130吨、氨氮8吨~10吨,直接受益人口4万人。今年再兴建5座,待全市12个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站全部投运后,年可处理生活污水120万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300吨、氨氮20吨,惠及人口超过9万人。

发展“生态型”项目大力促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

淮南是资源型城市,十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淮南市环保局将这一理念向农村推广,在农村大力开发、应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为“三料”(肥料、饲料、燃料),发展“生态型”项目,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淮南是资源型城市,十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淮南市环保局将这一理念向农村推广,在农村大力开发、应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为“三料”(肥料、饲料、燃料),发展“生态型”项目,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发展作物秸秆回收利用项目。在毛集开展秸秆压块项目,这个项目占地20亩,年可收集处理秸秆9600吨。毛集在建节能植物草毯项目,以稻麦秸秆、玉米秸秆等为基质做成植物草毯,日消耗秸秆5000公斤,可日生产1万平方米植物草毯,成为护土、治沙、绿化的环保产品。夏收、秋收时节,全市吹响“集秸号”,既实现资源利用,又尽可能防止和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发展养殖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在安徽和谐绿源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开展试点,建成1340立方米沼气池,进行沼气发电,年发电量29万千瓦时;利用沼渣、沼液种植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乃至有机食品。淮南市新华养猪厂、凤台县咏梅养猪厂还引进生态养猪法,降解、消化猪粪便,转化成高品质的有机肥用于果园、菜园生产。仅去年,淮南市就建成兴杨养殖场600立方米沼气池、300立方米储气柜和2000吨/年有机肥、八公山区山王种鸡场500立方米沼气池、毛集大地生态园200立方米储气柜等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形成“畜——沼——菜(果)”、“畜——沼——渔”、“秸——沼——电”等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

建设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淮南采煤沉陷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5。去年以来,淮南市大力发展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积极探索,创造了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后湖模式”、与建设生态宜居地相结合的“泉大模式”、与建立简易厂房办物流业相结合的“鑫森模式”。潘集“后湖模式”对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建成400亩水生蔬菜、200亩果蔬、300亩花卉苗木、200亩特种养殖、260亩休闲娱乐场地的多功能现代农业产业区。212户居民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经营和分红。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形式,让废地变成了富地。原省委书记王金山对淮南“后湖模式”破解采煤沉陷区治理难题的做法作出重要批示:“这是我省矿区的共性问题,关系民生,关系持续发展。淮南市的经验可转各地参阅,以推进沉陷区问题的解决。”

开展“综合性”整治打造环境清洁优美新农村

围绕建设生态淮南,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和宜居宜游宜业城市,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揽子”工程,着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结合国家、省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科学划定了5个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强了环境监管,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

农村垃圾处理工程。初步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通过“政府投入、项目整合、社会帮扶、群众自筹”4个结合破解资金投入问题,在村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乡镇配备垃圾运输车,县区建立垃圾处理场,减少垃圾污染。潘集区2008年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两年扩面提升,三年覆盖全区,五年大见成效”的工作推进时序,开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目前,涉及村庄达127个,占全区村庄总数的76%,建成9个垃圾场、268个垃圾收集点、1390个垃圾池,聘请保洁员423人,购置垃圾收运车345辆,实现了“点靓、线洁、面净”的工作目标。淮南市环保局指导扶持“帮扶点”李郢孜镇新河村建成日处理6吨的垃圾转运站,总投资60多万元。

农村美化家园工程。利用国家和省环保专项资金,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国家和省环保专项资金,全程跟踪帮扶,确定专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察和指导。去年田家庵区姚北村、潘集区新集村、毛集镇中心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相继开展,实现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容美化“四化”目标,顺利通过了验收。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去年完成35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专项治理。全市养鸡3万只、养猪300头以上的1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淮南因煤而兴,缘矿而建,怎样克服农村环保短板?
坚持城乡环保一体化发展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农村 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