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黄杰夫:建立中国碳价格体系

2010-08-24 11:24:33 华西都市报

碳交易,对于成都来说,不是一个新名词。

在全国范围内,成都是较早提出“建立气候交易所”的城市。这甚至早于北京、上海等。在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成都排污权交易的方案。今年4月,省两会代表还联合发出提案,建议在成都建立碳交易所,打造“零碳成都”概念。但一个真正活跃的碳交易市场始终没有形成,成都能抓住个机会吗?

就此问题,记者专访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助理黄杰夫,他将于本周六参加第三届中国成都金融街发展高峰论坛

以价格信号引导企业

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黄杰夫认为,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

在过去的观念里,节能减排就意味着企业要花大价钱进行设备更新,排污处理,是生产成本之一,但碳交易市场成熟之后,也能成为企业产生效应的渠道。据了解,目前大唐电信每年碳交易产生的效益在2亿元左右。尽管这样,企业作为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仍然存在疑虑:参与碳交易,是投资还是消耗?

黄杰夫认为,为了达成国家的减排目标,政府为把减排压力分摊到每个企业身上,每个电力企业、水泥企业、航空企业、钢铁企业等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都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如果按照传统的行政手段,比方说企业的减排达标成本可能是10元,而通过市场的手段,企业的达标成本可能是7.5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产生竞争,能够以7.5元减排成本完成任务的,就会比10元成本价的企业更具竞争力。企业减排达标是刚性的,这时,大家要拼的是成本了。

黄杰夫认为,建立碳交易所的目的就在于以市场的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使企业通过价格信号的引导,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向低碳进行改组,从而使得社会整体迈向低碳。

建碳交所要有国际眼光

“中国要做碳交易,谁来做?怎么来做,是否要先进行试点,试点由谁来完成?”在黄杰夫眼里,在哪里建立碳交易所并不重要,关键是怎样完成这一问题。他认为,目前建立碳交易市场最缺乏的是中国自己的碳价格体系,这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企业、各交易所、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进行具体设计和试点。

黄杰夫认为,这个价格体系包括在岸离岸、场内场外、现货期货等三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碳交易市场立体的价格信号和一个综合框架,也是市场人士最为重要的方面。如果三个方面不能达到“阴、阳”平衡,交易市场上就会出现错误的价格信号,错误地引导企业。

“一旦中国有了自己的价格体系,必然会对国际产生巨大影响”,黄杰夫说。资料显示,2010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总量,而中国有望在其中占据三成以上的份额,是世界上最具“减排”潜力的国家。

“举个简单的例子,2012年后,中国的航空公司在欧洲起飞、降落的航班,欧洲的航空公司是要承担碳排放责任的,如果有了自己的价格体系——可以是基于碳强度指标的,航空公司就有可能用人民币在中国购买本土的项目减排碳指标,而不一定要去欧洲购买用欧元定价的配额。”黄杰夫说。

此外,他还表示,碳市场和石油市场、汇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如铜、铝一样,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所以中国在设计碳市场的时候首先要摸清楚周边国家与地区的情况(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碳市场进程),设定一个长远的、国际化的规划,不要把中国的碳市场设立为一个孤立的市场,要考虑到国际参与和国际定价网络。同时,中国的金融企业和碳资产管理机构,应尽快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碳市场的网络中。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黄杰夫 中国 碳价格